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这一重要论述,为新疆在新征程上推进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将“生态良好”明确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重要特征,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疆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意义,标志着美丽新疆建设进入系统化推进、全方位深化的新阶段。
美丽新疆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中关于“生态良好”的目标要求正在变为现实,各族群众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享受着越来越多的生态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一是新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历史性跨越。今日新疆,全区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升,“新疆蓝”已成为常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国家公布的2024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显示,新疆连续四年蝉联“优秀”,成功实现令人瞩目的 “四连优”。
二是荒漠化治理实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5年9月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显示,新疆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24%增至2024年的5.07%;近30年来,绿洲面积增长56.6%,创造了防沙治沙新奇迹,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新疆样板。
三是“两山”理念生动实践,生态产业化路径清晰。南疆特色林果业、沙产业、北疆冰雪旅游等蓬勃发展,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形成了不同层级、各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生态产业的壮大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更拓宽了各族群众的增收渠道。
四是绿色能源革命加速,助力国家“双碳”目标。依托富集的“风光”资源,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为新疆乃至全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碳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美丽新疆建设取得全方位成就。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同步提升。这些成就生动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新疆结出了丰硕成果。
美丽新疆建设的战略意义
新疆既是我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又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对保障全国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七十载砥砺奋进,新疆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新疆,已成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更加深远而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新疆,直接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关系到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关系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优质的生产力,是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的重要要素,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领域。保护好新疆的冰川、河流、湖泊、草原、森林、湿地,就是保护新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就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就是增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
二是服务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疆同时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能源资源战略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国家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美丽新疆,不仅是新疆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探索一条符合新疆区情、体现新疆特色、彰显新疆优势的现代化道路。
三是满足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国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已成为重要的民生诉求。建设美丽新疆,就是要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绿水青山成为新疆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守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生态家园。
绘就美丽新疆新画卷
新征程上,建设美丽新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新疆。
一是巩固污染防治成效,持续擦亮大美新疆生态底色。坚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进一步深入打好具有新疆特色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等重点区域深化大气联防联控,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守护“新疆蓝”的亮丽名片。加强农田地膜残留治理与盐碱化土壤改良,防控工矿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同时,健全符合边疆特点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运用遥感监测、智慧监管等科技手段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效能。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新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脆弱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依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部署,持续推进系列重大工程。重点加强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绿洲荒漠交错带的治理修复,筑牢北方防沙带屏障;强化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巩固国家“水塔”安全;推进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流域等重点水域的生态治理,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是坚持绿色引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其一,做强绿色能源支柱,围绕建设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目标,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其二,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并依托独特的光热、冰雪、沙漠等资源,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和康养目的地。其三,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壮大绿色矿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低碳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打造绿色标杆,提升美丽新疆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贡献度。新疆的绿色转型,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示范区域合作的世界意义。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深度融合,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技术攻关、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健全跨境生态环保合作机制,输出荒漠化防治、节水农业、新能源系统等“新疆方案”,推动新疆从国家西北生态屏障功能跃升为中亚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标杆,为共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