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朱羿)9月22日,“2025敦煌论坛: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知识共享论坛”在敦煌举行。此次论坛设置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旅游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发展”三项议题,与会中外嘉宾围绕议题,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人类文化遗产,是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走向未来的关键钥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郑承军表示,文化遗产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蕴含着特定文明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与交流,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增进了解、消除误解。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核心节点,历史上融合中原、西域、中亚、印度等多元文化,是一部凝固且鲜活的文明交流史。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正是交流与互鉴,推动了人类文化的持续演进。
“敦煌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典范,唯有通过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文化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意大利文化部欧洲及国际事务总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官员辛巴迪·埃琳娜说。
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任务。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程瑞芳建议,要积极探索文化遗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试点,明晰文化遗产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监管权等,调动各主体积极性,实现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重价值功能。
“旅游赋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最佳路径就是将非遗打造成旅游内容,高度呈现非遗原真性与可参与性,不断吸收接纳当今技术与旅游模式的创新和变革,让旅游者在高度沉浸式体验中感知非遗价值。”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卢长宝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提出,要对自然景观、农业资源、文化遗产、风土民俗等地方资源进行创意编码,实现创造性转化。在文化体验方面,借助VR、AR、大数据、无人机、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文旅体验;在传播方面,要讲好乡村故事、塑造地方形象,依托节庆活动等打造特色乡村文旅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