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明确提出及稳妥推进,不仅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目标已进入全面深化实施的新阶段,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其与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碳达峰碳中和取得显著成就
第一,顶层制度设计日臻完善,绿色发展根基持续巩固。我国已构建起以“1+N”政策体系为核心的制度框架,该框架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顶层设计文件为统领,并依托12个分领域分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财政、金融、标准、消费等30余项支撑保障方案,有效推动了“双碳”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有序传导并全面落实,进而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
第二,技术创新与低碳能源双向赋能,绿色转型效能显著提升。一方面,我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屡创世界纪录,并坚持以重大科技项目与重大能源工程“双轮驱动”,建成了完备高效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与集成制造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坚持以“破”为导向,确保传统能源有序退出,以“立”为基础,科学规划新能源发展节奏,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稳中求进、系统安全。
第三,交通运输与生态建筑互促共建,绿色空间格局加速形成。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初具规模,“云大物移智链边”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全链条、全要素赋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此同时,绿色建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光伏建筑一体化、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节能低碳技术得到规模化推广,推动绿色建筑从单体性能提升向区域能源系统优化转型方向发展。
第四,国际合作与影响纵深推进,绿色治理彰显大国担当。一方面,我国积极推动先进能源装备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应用,“新三样”产品2023年出口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助力全球可再生能源由“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加速转型。另一方面,我国深度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框架中,支持各国设计并实施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精细化的高水平绿色转型战略。
绿色转型需从“量增”转向“质升”
当前,我国绿色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着从“量增”向“质升”的转变。一是绿色低碳政策间协同联动还需强化。目前,低碳项目财政补贴、绿色信贷贴息、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不同领域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有待提升,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推进机制尚待加强。电力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机制建设与价格发现等功能发挥尚不充分,碳核算、绿色产品认证、环境信息披露等基础性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二是绿色低碳技术成熟度仍待提升。新型储能、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领域的核心部件、关键材料自主可控性不强,稳定供应能力尚存风险。低碳创新联合体组建与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场景拓展环节衔接不畅,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成本仍然较高。
三是绿色产业链协同程度有待加强。首先,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精准度不足,绿色原料、中间品供给与终端产品、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不畅,锂、镍等上游关键矿产难以精准匹配下游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产业的消费需求。其次,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内部废弃物资源化和能源梯次利用的协同网络尚未形成,物质流、能源流耦合利用水平不高。最后,数字技术赋能全产业链绿色提升的深度与广度亟待拓展,面向碳管理优化、供应链溯源、循环利用等典型协同场景的应用模式创新较为滞后。
为绿色转型关键阶段提供支撑
结合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发力,助力我国平稳度过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
第一,健全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提升政策组合效能。持续提升财税、金融、产业、环保等领域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效能,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协调与评估机制,打造目标一致、激励相容的“政策工具箱”,并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构建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有效释放多领域资源聚合乘数效应。强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交易规范、风险防控能力,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提质,加快电碳市场间的规则衔接与功能协同,同步健全企业碳核算、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等基础性制度体系,为要素有序流动夯实制度根基。
第二,聚焦关键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化应用瓶颈。加大对高效储能、绿氢制储运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构建关键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名录库与前沿技术研发路线图,设立跨学科联合攻关专项、建设国家级实验室与中试基地,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健全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技术转化平台,完善绿电制氢系统、大容量单体电芯等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示范应用激励政策,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应用场景开放等方式为绿色低碳技术创造市场与验证环境。
第三,深化全链条绿色产业链协同联动,提升整体降碳效能。建立锂、镍等关键矿产及中间品的供需信息共享平台,重点发挥“链主”企业统筹引领作用,借助其前后端供需匹配渠道破除绿色原料、中间品供给与终端消费需求之间的传导壁垒,提升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与安全韧性。推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开展循环化改造,搭建企业间废弃物资源化交换平台与能源梯次利用机制,促进余热余压、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跨主体综合利用。运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碳足迹追溯、供应链协同与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平台,提升全链条绿色治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1&ZD1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