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5-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引领经济社会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而推动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转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着力点。“双碳”目标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大动能。
  “1+N”政策体系
  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多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构建了“1+N”政策体系。在这一多层次、多维度的绿色发展框架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1”即202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是统领全局的战略性纲领;“N”则涵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的实施方案与支撑政策,共同编织出一张系统推进“双碳”目标的精密网络。作为“N”中的核心指导文件,由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并将其列为首要任务,凸显了能源系统变革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础性作用。此外,《“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共同形成了多维协同的政策体系,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指引。
  在“1+N”政策体系的强力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重突破50%,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我国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稳步推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正加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效率提升方面,通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重点领域节能改造,我国单位GDP能耗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为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我国在高效光伏电池、陆上超大型风机、储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此外,全国电力市场体系与碳市场建设也取得关键进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重要力量。
  持续发力
  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能源安全方面,受“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制约,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仍将延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受其间歇性、波动性限制,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和调峰能力提出极高要求。若传统能源退出过快,而新能源支撑能力尚未健全,可能引发供应风险,威胁能源安全。技术研发层面,尽管新能源成本显著下降,但其发电效率受自然条件限制,并网配套的电网改造与储能设施建设成本依然较为高昂。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实现商业化突破,制约了新能源消纳与深度脱碳进程。同时,高耗能产业绿色改造投入巨大,企业面临较高转型成本。社会层面,能源转型伴随传统产业收缩与绿色产业兴起,可能引发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型压力,部分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市场机制建设方面,现有能源市场、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建设仍不完善,不同市场之间缺乏有效协同,难以充分体现资源稀缺性、环境成本与绿色价值。此外,不同区域、不同能源品种之间存在壁垒,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限制了既有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为更好发挥“双碳”目标在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坚持“先立后破”,保障能源安全平稳过渡。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减排与保供的关系,优先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积极推动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同步加快新型储能设施建设和电网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和可靠性。传统能源退出应有序稳妥,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煤炭、煤电在过渡期内的支撑调节和应急保障作用,坚决避免“一刀切”式退出。
  第二,强化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动力,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双向发力,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攻克大规模储能、高效光伏发电、低成本CCUS和绿氢制储输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升至战略高度,推动数智技术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智慧能源系统,全面提升能源生产、传输、消费与存储的全链条智能化水平。聚焦可控核聚变等未来能源领域,加强前沿探索与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培育未来能源产业。
  第三,注重公正转型,统筹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就业和区域扶持政策,对传统能源富集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其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经济。结合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制定梯次有序的碳达峰行动方案,确保转型节奏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加强传统高碳产业与新兴绿色低碳产业之间的协同和衔接,通过技术改造、产业链延伸,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预警与补偿机制,确保转型过程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使绿色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第四,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持续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证制度。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建立有效体现碳成本的定价机制,加快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体制机制研究”(23AZD0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