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陈德正 刘建峰)9月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管理,聊城大学与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承办的“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研讨班”在山东聊城闭幕。来自亚洲、非洲、美洲及太平洋地区14个发展中国家的22名气候、能源、绿色产业领域官员、专家和技术骨干完成全部课程,获颁结业证书。

本次研讨班于9月1日启动,为期14天,以“理论授课+实地调研+文化交流”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旨在分享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及气候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推动南南合作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产业的能力建设。
研讨班设置13场专题授课,涵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全球气候治理与发展中国家绿色突破”“碳定价单边措施的影响与国际治理”“蓝碳合作机制”等前沿议题,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20位权威专家主讲。学员结合三场中外专题对话会,深入探讨绿色产业示范、气候治理适应、低碳示范区建设等实践方案。
文化体验环节包括太平洋岛国文化展、大运河文化、民间工艺与气候变化、中国武术、胶东海洋民俗文化及黄河文化体验等6项活动,旨在促进文明互鉴与跨文化理解。
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主任房增福在结业致辞中向学员表示祝贺,并强调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南南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应对与绿色发展能力。他期待学员成为推动本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者以及中外气候合作的桥梁。
来自萨摩亚的西劳里·帕图·蒂利亚洛(Silaulii Patu Tilialo)和来自古巴的帕维尔·莫拉莱斯·迪亚兹(Pavel Morales Díaz)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感谢中方组织的高水平研讨班,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本国实践,并积极推动与中国在气候与绿色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
汤加学员妮科尔·阿费基(Nicole Afeaki)向聊城大学和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赠送纪念品,表达对中方主办工作的诚挚谢意。
本次研讨班是中国落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碳中和”目标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具体行动。据悉,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作为2022年成立的多边合作平台,已成功举办5期气候主题培训,为超过150名发展中国家学员提供能力建设支持,有效促进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对话、技术协作与民心相通。
未来,中方将继续依托该平台,深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