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 通讯员孙亚男)被誉为“百代文宗”的韩愈,以其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的建树,成为中国古典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巨擘。为加快完善中国古典学的学科建设,推动构建融合中外文明的古典学研究体系,“2025韩愈与中国古典学”学术研讨会于9月5至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国内20余家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极大地拓宽了韩愈及中国古典学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边界。
参会学者合影
多方努力 促进韩愈研究推广普及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党委书记汪永红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杨庆中,韩愈研究会会长、河南大学教授杨国安,《国学学刊》主编梁涛,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阳山县一级调研员熊雄分别致辞。此外,九十高龄的韩愈研究会原会长张清华先生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
杨庆中提出,韩愈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枢纽作用,韩愈、李翱构成中国思想由汉唐宇宙论到宋明理学的转向,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经学史的发展。杨国安评价了韩愈在宋代思想界地位的升格,认为韩愈身兼诗人、文士、学者的特质。他还提及韩愈研究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深入,也需要地方专家与韩愈爱好者、普及者的协作,共同推动韩愈及其文化的普及。
张清华先生的贺信进一步评价了韩愈在文学尤其是古文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成就。梁涛简要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创办《国学学刊》的历程。《国学学刊》秉持着“大国学”的研究理念,开设文学、史学、经学、子学以及区域研究栏目,后又增设海外汉语学、中国古典学等栏目。
多维探索 促进韩愈研究更加深入
在主题报告环节,发言内容涵盖韩愈的生平文献整理、古文创作、文论思想、哲学思想、中西哲学对比等各个维度。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立足于新见出土韩愈碑志文,试图从碑志文的标题出发分析碑志生产过程中的写刻之别,并对韩碑“谀墓”、碑文“润笔”、碑志文中“古文运动”的名实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查屏球以韩愈给杨凭、裴均唱和诗集所作的《荆潭唱和诗序》为中心,结合韩愈的生平考证,勾连起韩氏从“不平则鸣”到“穷苦之言易好”的生成过程与深层动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的关注点在于韩愈使用成语中语词的身体化特征。她认为这种语言具有很强的具身性,是将思想感情等内在意涵与外在身体动作、感受表达紧密联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深入探讨了韩愈关于文学源于不平则鸣的观点,及其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六朝文学中将痛苦视为美学技巧的现象,包括这种提倡背后的分歧与局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谢琰通过讨论古文家四种谱系话语的形成,主张古文研究应超越单一、对立的文道关系。梁涛围绕清华简《保训》提及的忠与儒家道德观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杨国安在闭幕式上表示,会议全面展现了韩愈研究的广阔维度,体现了韩愈研究丰富的学术内涵。与会学者围绕重要议题展开创新性探讨,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文学本体研究、文献考辨、文本细读与接受史分析等,展示了韩愈与古典学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广东阳山县韩愈研究会主办,《国学学刊》编辑部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