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还有力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垄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如何有效地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成就,已成为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议题。拓宽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路径,要在理论创新、传播机制优化以及话语体系重塑等层面展开进一步探索,构建更加多元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
构建多层次国际话语体系
实现科学精准传播
在国际传播的复杂场域中,单一的传播层面往往难以突破信息壁垒,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构建涵盖政府、学术、媒体、企业和个体传播者的多层次国际话语体系,将成为提升传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政府作为顶层设计的核心,肩负着统筹国际传播议题、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使命。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信息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加强跨文化传播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受众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精准把握不同受众的心理特征和信息偏好,能够为政策传播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场中更加清晰、有力。
学术研究和智库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学理化表达的重要力量。中国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实践,在价值理念、实现路径等方面与西方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西方学者难以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因此,要加强国际学术合作,搭建国家学术平台,鼓励中国学者与海外同行开展对话交流,将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识性概念纳入全球学术研究视野,使国际社会从学术层面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
媒体是国际传播的前沿阵地。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因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鲜活的传播内容,能够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感染力。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受众的年龄、性别、地域、兴趣爱好等精准画像,为不同受众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此外,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升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打造全球化叙事框架
促进价值情感共鸣
在跨文化传播中,仅仅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进行简单的“搬运”和“推介”,难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因此,我们需要打造全球化叙事框架,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找到与海外受众的价值共鸣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意义的重构。有学者将“第三空间”作为两种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场域,强调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文化调试实现意义的再生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准确传达核心内涵。例如,在向西方受众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结合“多边合作机制”“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话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的现实意义。这种弹性调试并非要放弃自身的文化特质,而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使中国话语能够嵌入目标受众的认知框架,实现从“自说自话”到“对话交流”的转变。
故事化传播是跨越文化差异、引发情感共鸣的有效方式。人类对故事有着天然的接受度和认同感,通过具体的人物、生动的情节,能够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体验。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素材,如脱贫攻坚中基层干部的奋斗故事、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的攻关历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变迁等,能够让海外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度和魅力。同时,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现中国的发展成就,增强传播内容的可信度和亲和力,让海外受众在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的价值追求。
构建智能传播生态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信息传播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趋势。深化数字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构建智能传播生态,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然要求。
在传播内容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精准传播提供了强大支撑。通过分析全球受众在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上的浏览记录、互动行为等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准确把握受众兴趣和信息需求,为不同受众群体定制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同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大幅提升,能够有效解决跨语言传播中的障碍,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以更自然、更贴近目标受众语言习惯的方式呈现。
在传播方式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为国际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过打造虚拟的中国城市景观、文化场馆、工业基地等场景,在手机屏幕上呈现中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能够让海外受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这种沉浸式的传播方式,能够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在传播机制上,大数据分析和实时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国际舆论动态,准确把握海外受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和评价,从而迅速调整传播策略。建立覆盖全球的舆情监测与分析平台,实时追踪社交媒体、新闻媒体、学术期刊等渠道的中国议题,分析热点话题、情感倾向和传播趋势。针对突发的重大舆情和负面舆论,构建分级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开展深度解读、组织专家对话等方式,及时澄清误解,引导舆论走向。同时,建立完善的传播效果评估机制,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数据分析,评估不同传播渠道、内容形式和传播策略的有效性,为优化传播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是一项多维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承载着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使命。当前,我们仍须持续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叙事体系的构建,以更加精准、丰富且具有感染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