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英:战火淬炼的医者人生

2025-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刘慧英,1927年7月出生,江苏常州人。1945年3月参军被分配到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一分区卫生部。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与坚定的革命信念,短短5个月后,她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年代,刘慧英在医疗战线上不断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先后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卫生部直疗所医助、卫生部卫校教育干事、第三野战军24军医疗队室长等。在辗转各个医疗岗位的战争岁月里,她以医者身份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众多重大事件。无论是三垛河伏击战的英勇拼杀,还是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激烈交锋,都留下了她坚守医疗一线、为革命战士保驾护航的身影。
  1945年的三垛河伏击战给刘慧英留下了深刻记忆。此次战役,新四军大获全胜,歼灭近千名日伪军,取得辉煌战果。然而,激烈的战斗使我方伤员数量剧增。为全力救治伤员,刘慧英和战友们日夜奋战,连续坚守数天。高强度的工作下,刘慧英不幸感染疟疾,病倒住院。“当时的医疗条件极为简陋,所谓的‘医院’不过是在地上铺些稻草。吃的‘病号饭’也只是野菜汤、面糊等简单的食物。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苦,每天都乐呵呵的。”刘慧英说。
  三垛河伏击战后,日军展开疯狂“扫荡”,部队被迫转移,刘慧英被分到重病组负责照顾重伤员。刘慧英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我一个人带着几名重伤员在老百姓家‘打埋伏’,每天都紧绷着神经。白天,我把自己化装成老太婆,混在村民堆里干农活,以此巧妙掩护伤员。那会儿药品和医疗器械缺得厉害,可伤员的伤口等不得。我直接拿起筷子当镊子,把老乡家的锅架起来煮水消毒,用盐水泡过的棉球一点点擦伤口。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换药,半夜还要起来查看伤员情况,就盼着他们能快点好起来。”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伤员无一感染,绑带、衣服也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其间,新四军第一师卫生部部长盛立和教导员颜中允化装成商人前来检查工作。起初,刘慧英并未认出二人,着实被吓了一跳,反应过来后又惊又喜。“看到伤员被照顾得这么好,他们直夸我做得好,这可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刘慧英说。新中国成立后,刘慧英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1952年至1958年,她进入军医大学深造,精进专业能力。此后,她在华东军区82医院、272医院等单位任职,从军医成长为主治军医,还担任卫生营副营长、门诊部副主任、门诊所长等重要职位。
  谈及过往种种,她平日常挂在嘴边的是“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这也是她的人生信条。或许正是这份始终乐观的心态,成就了她充实而幸福的人生。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