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学: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排头兵

2025-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心雕龙》诞生后,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及特点,在流传过程中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对此书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即“龙学”。龙学不仅有着千余年的历史,而且是20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在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章黄学派开创的现代龙学起到了重要的排头兵作用。作为清代学术史的压阵大将,章太炎致力于对传统学术的现代改造。在日本期间,章氏开办“国学讲习会”,其中就专门讲授《文心雕龙》,由此拉开了现代龙学的序幕。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输入,科学主义日盛,体系性备受重视。许多有识之士在开眼看世界的同时,主动尝试以新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学术,就像《国学讲习会序》强调的:“真新学者,未有不能与国学相契合者也。”于是,具有理性精神、重标准模式、有规模体系的《文心雕龙》备受青睐,成为国学联结西学的纽带。而章氏讲授《文心雕龙·诸子》所谓“《论语》《孝经》,亦子书类也,后人尊孔过甚,乃妄入经类”,则充满了对传统经学的祛魅意识,昭示着现代龙学科学范式的萌芽。

  章氏大弟子黄侃受其师影响,自1914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标志着现代龙学的诞生,其为授课撰写的讲义《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则成为现代龙学的奠基之作。在开创现代龙学的征程中,黄侃重在“破”,即破除传统龙学的经学范式的壁垒。他继清以来学者对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的批评,再次向“黄注”发难,指陈其粗疏错漏、不合学术规范。黄侃本以小学名家,以文字音韵学见长,然其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及所撰《札记》时,不重文本校注,反以题旨阐释、义理探寻为要,思想上标举刘勰的自然观,内容上突出彦和的创作论,不再以治经之术研究《文心雕龙》,遂使其书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黄侃之后,现代龙学科学范式沿着校注、释义两条路向前拓进,前者以范文澜、杨明照为代表,后者以刘永济等为典范。众多龙学爱好者在科学范式的指引下,展开了对《文心雕龙》的多方面研究。在现代龙学科学范式的建设中,黄侃重在“破”,范文澜则重在“立”。范文澜通过别撰新注为《文心雕龙》校注(《文心雕龙注》,以下简称《范注》)确立科学范式。一方面,《范注》开创了新式校注体例,原文全录,校语以小字置于出校的原文之下,然后以数系注,于出注的原文下标注序号,而将注文放在原文之后,按序号集中排列,于有关原文,逐条列举,广征博引,考镜源流,校注并施。另一方面,《范注》将乾嘉实证学风与“五四”科学精神对接,综合利用前人及同时代的研究成果,不仅著成考订详赡的注本,而且在材料、方法和观点上都超越了传统龙学,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龙学科学范式也转入常规建设,人们开始补不足、求精审。学术界在充分肯定《范注》地位和价值的同时,本着全面、准确、深刻、完善的学术理念,对其不足与疏漏的订补举证也层出不穷,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历时之长为古文论学术史所罕见。这当中,对《范注》进行全面订补举正且影响甚大者当属杨明照。杨氏早年有志于校注《文心雕龙》,当他见到文化学社版《范注》后,“叹其已较详赡,无须强为操觚,再事补缀。但念既多所用心,不忍中道而废。于是弃同存异,另写清本,继续钻研。此后凡有增补,必先检范注然后载笔。不到三年,朱墨杂施,致眉端行间几无空隙”(杨明照《我和〈文心雕龙〉》)。至其《文心雕龙校注》出版,已由当初区区几十条举正,发展为洋洋大观的学术专著,而其修订充实后再版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则成为誉满中外,足与《范注》相媲美的龙学双峰。

  在范、杨建构并完善《文心雕龙》校注新范式之际,现代龙学科学范式同时又朝着释义的方向迈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刘永济在武汉大学“汉魏六朝文”课上讲授《文心雕龙》,讲义经整理于1948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名曰《文心雕龙校释》(以下简称《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再版时,内容上有所增补,结构上也有所调整。刘氏《校释》在《札记》的基础上,沿着释义的路子“接着讲”。《校释》和《札记》一样并不满足于文本校勘和典故讨求,而是重释义,致力于发明彦和论文之大旨,引申补充文本幽深之意蕴,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文心雕龙》的义理阐释空间。且《校释》之命名,相较《札记》学术随笔的性质,更彰显出训释大旨的自觉意识。刘永济曾对黄侃弟子程千帆说:“季刚的《札记》,《章句篇》写得最详;我的《校释》,《论说篇》写得最详。”(程千帆《刘永济传略》)作者以精于小学推黄侃,以长于释论许自己,既符合黄侃的身份,也暗示了自己的强项,颇有《校释》不让《札记》之意。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总之,受现代学术理念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从黄侃《札记》到范文澜《范注》再到刘永济《校释》,三者前后相继,以阐释《文心雕龙》的论文大旨和篇章意蕴为目的,渐次深入揭示出彦和之书的创作规律和特点,终于使《文心雕龙》的义理阐释臻于成熟,同时也发挥了推进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排头兵作用。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唐萌(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