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呼斯塔遗址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阿拉套山南麓的呼斯塔草原,是天山西段及周边地区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遗址。其考古发掘与研究,对揭示夏商时期新疆西部地区社会生活状况、加深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价值。
呼斯塔,蒙古语意为“生长着桦树的地方”。岁月轮转,昔日的桦树林早已难觅踪迹,独留大片古遗存于青青草原之上,静待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温泉县呼斯塔遗址考古队队长王鹏秉持学术戍边初心,与队员在热爱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有条不紊地推进呼斯塔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呼斯塔考古队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大家干劲十足,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田野考古工作中。
王鹏在呼斯塔遗址东区墓地发掘
初识呼斯塔
触摸青铜文明密码
呼斯塔遗址主要由核心区及外围遗迹组成。其中,核心区由一座大型石构建筑组合、院落、院落外围的城墙,以及城墙内外的防洪、引水设施构成。遗址主体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前后,核心区面积约12平方千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遗址发掘与研究课题组2016年6月起开始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九年多来,随着考古队员一铲一刷的推进,这片土地上三千多年前古人的生产生活景象日渐清晰。
呼斯塔遗址发掘出土的马头骨,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家马之一,为研究马匹的驯化历史、中国家马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出土的青铜器,显示出当时的青铜器加工工艺成熟、技术稳定;发现的制作青铜器的滑石范,是罕见的生产小型青铜装饰品的工具……呼斯塔遗址为研究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史前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以及研究这一区域乃至亚欧草原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近年来,王鹏和队员在核心区城址东南约2000米处新发现一处早于核心区城址和核心区墓地、年代在公元前2800—前2600年的大型墓地。其中,第1号冢(Z1)为方形石围封土墓,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存之一。
以往所见青铜时代中期(前2600—前1800年)方形石围墓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及其周边区域,青铜时代晚期(前1800—前1000年)的方形石围墓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及西天山周边区域。呼斯塔遗址东区墓地Z1的发现,将方形石围墓的时空扩展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西天山地区。
不仅如此,Z1的葬俗、出土遗物以及古遗传学材料表明,其既具有阿尔泰山以西的欧亚草原地带元素,又具有更加鲜明的阿尔泰山以东区域的元素。这为探讨青铜时代阿尔泰—西天山文化区乃至欧亚冶金区的形成提供了线索。
呼斯塔考古队营地新貌
投身呼斯塔
在磨砺中成长
呼斯塔遗址和考古营地所在区域环境恶劣,气候无常。那里长期干旱,但会突然迎来暴风骤雨,甚至草丛中还会窜出不速之客——蛇。业务工作以外的“事故”,每天不重样地发生着。
在王鹏看来,这些都不值一提。各类困难,他的前辈都遭遇过,在其他考古工地奋战的同事也正在经历着。遇到困难,重要的是见招拆招,想办法解决。乐观的他总能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在雨季,我们经常受到暴风雨的折磨,那时,一天里能欣赏到好几次美丽的彩虹。”“这里,人迹罕至,平时很少看到除我们以外其他的人,安静的环境可以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偶尔闯入的羊群,冲去了我们长时间工作的疲惫。”
呼斯塔地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每年五月才能开始启动发掘工作,除去收拾营地、做各项准备工作以及结束时收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一年里能够发掘的时间也就4个月。每年过完春节,王鹏便开始筹备工作,急切地想要回到呼斯塔。
与王鹏一样盼望考古队回归的还有他们在呼斯塔的邻居们。每年春天,羊群上山了,邻居们总是焦急地往北京打电话:“王老师,今年过来吗?”尽管他们知道,到时间了,考古队肯定会过去。正如王鹏所言:“他们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他们。”
呼斯塔考古队在进行野外测绘
扎根呼斯塔
把青春献给最爱的田野考古
“加入呼斯塔考古队,您不仅是考古实习生,更是历史的探索者、文明的发现者、文化的传承者。”今年春节刚过,呼斯塔遗址考古队即向社会公开招募田野发掘实习生,为田野考古工作充实力量。
田野考古工作量大,人员大为不足。2021年,王鹏担任队长后即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近年来,呼斯塔遗址考古队每年面向全国高校招募10名左右有野外考古经历和丰富考古发掘工作经验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这些研究生不仅在呼斯塔遗址发掘现场积累了大量发掘经验,增加了相关考古知识,将毕业论文写在考古工地上;更锻炼了意志,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有的学生来过后,第二年早早地就向王鹏申请再回呼斯塔。
“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开始实施一项非常好的政策,即安排新入职人员到考古工地挂职锻炼。一得知相关信息,我就向考古研究所站队管理处提出了申请,帮助我们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王鹏介绍,今年便有一名中国历史研究院工作人员来到呼斯塔考古队挂职。
呼斯塔考古队在进行野外调查
生命安全和文物安全是考古工作的头等大事。如今,营地加装了监控探头等设施,蒙古包、临时板房被更加舒适安全的固定房屋所替代。最让大家开心的是,营地终于有了一口水井,大家再也不用去别人的井里打水喝,再也不用去远处的河边洗衣服,再也不用去县城里洗澡了。以前,大家十天半个月才能去一次县城洗澡、购买生活物资。
为保障人身安全、工作有序开展,考古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制度规定。比如:全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人人熟记应对山洪的预案、晚饭后禁止爬山远行、对酒后驾车零容忍等。王鹏24小时与队员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除因公必须返京之外,不离驻地半步。
在多年的野外考古实践中,王鹏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考古工作中必须讲党性、讲纪律、守规矩。对党忠诚是全心全意、实事求是开展考古工作的前提,讲纪律、守规矩是做好考古工作的保障。
“要对得起自己的饭碗,在学术上要有所追求,不能虚度光阴。”在他看来,尽管每个人工作分工不同,但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抱负和责任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遗址发掘与研究即将迎来十周年。在王鹏来年的工作计划里,整理呼斯塔遗址发掘与研究十年间取得的进展是其中的重点。回望来时路,收获满满;蓄力再出发,信心倍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春燕
本文图片均由呼斯塔考古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