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9月13日,第二届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业界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展开研讨。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孔钰钦主持开幕式。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付娜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肯定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非遗研究、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马娟在致辞中表示,新媒体技术为非遗保护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核心任务之一。她还介绍了学院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数字化传承组建的研究团队、成立的研究中心及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
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报告》(后称蓝皮书)的征稿。他介绍,该蓝皮书将是国内首部专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年度学术报告,设年度报告、专题研究、案例解析、行业访谈、趋势洞察和附录六大板块,关注政策演进、产业规模、科技与文化融合、非遗数字化、文旅融合、国潮品牌等重要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赋能非遗传承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薛可以《AI生成的“非遗”信息,你信任吗?》为题分享其团队关于AI生成非遗信息的受众信任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对比非遗传承人与AI生成内容在艺术类和知识类非遗中的差异,发现AI生成内容虽在技术模仿上已高度成熟,但对非遗“原真性”的保持仍面临挑战。她提出,未来非遗传播应注重AI在知识类内容生成与人机协同艺术创作中的互补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斌以《数字传播嵌入文旅发展的关键研究议题》为题演讲,他将当下数字文旅研究主题归纳为城市形象营销、产业模式重构、虚实体验融合、文化认同构建等八类,并认为数字技术如同“集装箱”一般,通过标准化接口提升信息、资本、情感等的流动性,从而深刻改变文旅传播的逻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奔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以《发扬中国“非遗”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作报告,他表示“非遗”概念应将其范围从民间技艺扩展至哲学、宗教、科学等精神层面,以更全面反映文化遗产的内涵。中国非遗典型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应加强非遗文化内涵、作用机制与整体性保护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栾轶玫以《系统性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活态载体“非遗”传播效能》为主题,结合自身工作及调研经历,发现非遗研究早期多聚焦传承保护,如今传播渐成核心,但面临人工智能对原真性的挑战、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她认为应从认识非遗活态载体性质、推动创新转化、借助媒介赋能、开展空间展演等方面系统性提升非遗传播效能,从认知度、情感度等多维度评估传播效果。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顾洁分享了《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思考。团队以文化为纵轴、时间为横轴,从三方面探索: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叙事与传播;三是利用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成果来凝聚、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黄佩围绕《文化计算助力“非遗”传承的逻辑与路径》展开,介绍了文化计算内涵、计算思维,分享《红楼梦》情感分析、陕北华阴老腔曲谱数字化等实践案例。文化计算可突破非遗传承时空限制、提升传播效率,应坚持技术赋能而非主导,深化对计算逻辑与技术演进的理解以促进文化融合。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范小青以《数字抑或实体?Z世代文创消费行为与生活意义建构》为主题,从新媒体视角分享了非遗传播、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与思考。范小青研究网络社群中的非遗传播以及Z世代对文创产品的消费行为,发现年轻人更偏好实体文创、注重地方性与包装设计,并通过“物”实现文化认同与社交连接。
激发非遗的现代活力
与会期间,在“‘非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技术视野下的‘非遗’传播理论与实践”“数智赋能与‘非遗’活态传承”“空间叙事与‘非遗’品牌建设”“AI赋能与‘非遗’视听实践”“数字传播与‘非遗’‘两创’”六场平行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们就不同主题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新疆大学教授朱贺琴以《中国非遗诗性认同的生成场域与价值凝聚》为主题,表示中国非遗正处于大发展、大传播的阶段,它的生产、传播、需求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她认为,要想把中国非遗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发展,应该从中国非遗的内部入手,激活中国非遗诗性认同的凝聚力,借助传播媒介的手段和渠道去认识中国非遗诗性认同的结构、作用与实践路径。
湖南大学教授莫梅锋以《文化科技融合赋能长沙国潮新消费中心城市建构》为主题,深入分析当前长沙在青年群体吸引与消费市场培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策为引领,推动业态深度融合与创意营销升级,借助平台化消费等新机制,不断挖掘并焕新城市文化内涵,积极运用新技术与新艺术形式,持续响应年轻人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并以此辐射带动更广泛人群的参与。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耿蕊以《“非遗”短视频数字传播的媒介逻辑、话语建构与实践路径》为主题,提出非遗短视频的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更在于其对文化认同机制所带来的系统性革新。面向未来,应在技术创新与文化本真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进一步拓展多模态叙事与沉浸式体验,构建以非遗为核心的泛文化生态体系;也应关注地方性社区文化的真实语境,反思数字化过程中文化基因的本质性传承问题,从而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丹在题为《以校园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报告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与创新需依托特定语境,而“非遗进校园”正是一种有效的新路径。这一过程将非遗引入校园,使其与新的接受和传承主体建立知识生产关系,通过传承人与学生、非遗内容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塑造了“非遗在校园”的独特特质。她认为,唯有实现“在校园”与“在社会”的贯通一体和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发挥非遗传承的重要作用。
本次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承办。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