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征程上应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动力。
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凝聚复兴伟力
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铸造和积淀的民族基因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空前高度,抗日成为各民族共同信念,爱国情怀凝聚起各民族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大局出发,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爱国热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不仅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更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应赓续伟大抗战精神,汇聚各民族力量,凝聚人民智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强大的爱国合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时期,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涵养广大人民群众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激发全体人民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凝聚复兴伟力,奋力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二、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坚持自立自强
民族气节是关系民族存续的重要精神品质。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高尚气节,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到“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民族气节绵亘于历史长河,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屹立、生生不息的精神脊梁。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华儿女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奋起抗争。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在危境中铸就了百折不挠、永不屈服、自强不息的品格特质。民族气节薪火相传,历史证明,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考验、国家安全领域的重大风险等一系列新难题,应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迎难而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破解修昔底德陷阱;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面对中美博弈、地缘冲突等多元复杂安全风险,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以斗争求安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前行,没有妥协、只有斗争,赓续伟大抗战精神,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三、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发昂扬斗志
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素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大义凛然的英雄豪情,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气吞山河的英雄豪杰。抗战时期,千千万万抗日英烈抛头颅、洒鲜血,用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面对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抗战、誓死抵抗,于危难之际绝处逢生、挫折之后不屈不挠、磨难面前百折不挠,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表现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极大鼓舞了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勇气和信心,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无论何时,都不能丢掉血性、忘却担当。当前,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应淬炼敢于担当的勇气,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在前进道路上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必然要经历风雨曲折,甚至是惊涛骇浪,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发昂扬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以更执着的定力、更坚定的决心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四、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熔铸战略定力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十四年抗战,既是武力的较量,也是意志和信念的较量。骇人听闻的奴役、屠杀、迫害没有摧毁中华儿女的抗战意志,面对在军事和经济上占据明显优势的侵略者,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鼓舞军民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建立在对战争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上,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揭示经过持久抗战夺取胜利的客观根据,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坚定了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凝聚起国人空前斗志。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内改革纵深推进,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一些错误思潮冲击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消磨着人们的奋斗意志,应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熔铸战略定力,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攻坚克难。必胜信念来源于对复杂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和矛盾问题,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把握战略主动,保持战略定力,立足长远、冷静观察、科学研判,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国殇难忘,警钟长鸣。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启迪当代、昭示未来。中华儿女用热血和生命浇铸的伟大抗战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既是革命战争年代扭转民族命运、再造民族魂魄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应将伟大抗战精神化作赶考路上风雨无阻、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朝着强国目标奋楫笃行,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