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北抗联精神传播注入创新动能

2025-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2年4月,党中央确定将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表述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精神是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过程中形成的,是东北抗联将士精神品格和高尚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内涵。依托新媒体的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平台联动和受众互动化传播策略,增强东北抗联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是时代赋予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使命与新话题。

  新媒体赋能东北抗联精神传播

  新媒体平台的日常化应用为东北抗联精神的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受众基础和技术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8%。新媒体平台的日常化使用突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成为内容传播的一环,有利于使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文化内容以更生动、更贴近当代受众的传播方式呈现。

  在传播形式方面,新媒体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现形式,如利用图文、短视频、直播、AR/VR等。在传播渠道方面,新媒体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在传播互动方面,新媒体为受众打造了深度参与东北抗联精神传播的平台,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接收者,还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做好东北抗联精神的新媒体传播,需要充分理解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坚守历史真实性,避免内容浅薄化、娱乐化等负面挑战,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制定更有效的传播策略,实现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有效传承与广泛传播。

  新媒体赋予红色文化新时代亮色

  新媒体的多元传播方式为红色文化开辟了多种融合路径。这使得东北抗联历史的呈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片或文字,而是将短视频、动漫、直播等技术运用于传播过程,可以生动展现东北抗联战士那段在白山黑水中战斗的场景。例如,新媒体可以通过VR/AR技术让观众体验“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的密营生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一幕幕生动鲜活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内容感染力,彰显出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彻底改变传统单向传播的模式。各大新媒体平台的点赞、转发、评论、二次创作等参与方式有效缩短了当代年轻人与革命历史的距离,让观众成为东北抗联精神创新传播的参与者,使抗联精神的传承更具时代活力。例如,从B站经常可以搜索到剪辑技术高超的抗联主题纪录片或制作水平高超的动画片,这些内容常常引发年轻观众的实时讨论和弹幕评论,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互动氛围。

  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介入使东北抗联精神打破时空、地域限制,以更形象的面貌铺展在大众眼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覆盖。以抖音、微博、小红书、B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拥有数亿级的用户体量,一条抗联精神短视频在推送后的短短几小时就可能获得数百万的浏览量和互动评论,这是传统媒体和线下纪念馆难以企及的传播广度。另外,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还能更大范围地传播东北地区抗战史料、遗迹、文物的珍贵价值,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历史遗产,提高大众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利用3D扫描、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众甚至能与杨靖宇、赵一曼、周保中等革命先辈隔空对话,真正理解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东北抗联精神。

  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用,实现将红色文化的符号化表达由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具象、可感知的符号形式,切实增强其内容创作的多元性和传播形式的影响力。

  为东北抗联精神传承注入持久活力

  在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以用户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让抗联精神的传播主体从专业媒体机构转移到了普通大众身上,红色文化的内容创作逐渐趋于平民化和大众化,成为构建全民记忆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例如,在微博平台上,“抗联后代讲故事”“我家的抗联先辈”等话题吸引了大量用户自发参与,网友们通过分享家族照片、探访抗联遗址、重走抗联路线等方式,在自媒体平台构建起立体的抗联记忆图景,成为连接革命历史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不仅丰富了内容来源,还为Z世代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更多灵感。诸如尊重抗战历史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网络游戏,玩家可在角色扮演之中感受保家卫国的荣耀,深刻铭记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不屈意志,让抗联精神以Z世代熟悉且喜爱的方式进入他们的视野,甚至通过国际社交平台走向世界。

  新媒体平台对前沿技术的应用为抗联精神的传播注入了创新动能。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技术,新媒体平台能够精准识别历史爱好者的兴趣偏好,让东北抗联精神的内容创作精准触达,极大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为观众呈现了更为生动的历史画面,如通过恢复残破老照片和画像等形式复原抗联英雄的面貌特征,让历史人物与当代观众“面对面对话”,创新历史叙事方式,为抗联精神的传承注入了持久活力。另外,高清视频直播、VR云参观等高质量传播,吸引年轻群体积极参与东北抗联精神的现代表达,突破代际传播,确保了红色基因能够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延续。

  新媒体的数字化、互动性、碎片化等特征创造了多元传播路径,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短视频、直播、游戏、动漫、图文创作等年轻化的表现形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也让抗联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全新生命力。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