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迎来社会化转型

2025-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为艺术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创作工具的拓展,更体现在对艺术生产关系的重塑上。艺术创作正从传统认知中艺术家个体的“闭门造车”,日益转向一个由技术、创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协作过程。在这种新模式下,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不仅融合了数据、算法、个人巧思与集体智慧,其内涵也在持续的社会互动中进一步丰富与重构。因此,理解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的核心,关键在于把握其从“个体表达”走向“社会协作”的本质转型。

  从社会学视角看,艺术创作的社会属性原本就根植于其发生过程之中。黑格尔曾指出,个体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艺术家的创作固然彰显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与情感,但这种“独特性”本身亦是时代精神、社会文化与历史传统的折射。同样,普通人在消费文化产品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通过“盗猎”式的日常实践,创造性地使用和改造它们。这说明,观众的解读、反馈与再传播,一直是艺术作品社会意义生成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在传统创作—观看模式下,这种社会互动往往是隐性、滞后且难以量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则将这种协作从幕后推至台前,使其成为一种显性、即时且规模化的技术实践。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协作,其内涵和形式均发生了质变,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协作基础的数据化。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起点,是海量的训练数据。例如,Stable Diffusion等图像生成工具,其“创作能力”源于对包含数十亿图像与文本描述的公共数据集(如LAION-5B)的学习。这意味着,任何一件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匿名创作者过往的智慧与劳动。这种基于数据共享的协作,构成了一种全球尺度的创作基础,使得每一位使用者都站在了集体智慧的肩膀上。

  第二,协作过程的互动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技术门槛,使公众能够以“提示词工程师”的身份直接参与创作。近年来,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围绕特定人工智能模型和提示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社群”。用户们分享、迭代彼此的提示词,共同推动某种“AI美学”(如赛博朋克风、国风水墨风)的流行与演变。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创作不再是艺术家独立完成作品后等待观众的反馈,而是在与观众的即时互动、修改和传播过程中动态生成。这种“共时性创作”,使得艺术家、技术平台与海量用户之间构成了一个紧密的创意网络。

  第三,分布式的创作主体。传统的艺术创作主体是单一的艺术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主体正演变为一个“分布式创作主体”。它涵盖了提供初始创意的艺术家、开发算法的工程师、贡献训练数据的公众以及参与互动生成的普通用户。例如,一些前沿的数字艺术项目,其最终呈现形态由社区成员通过投票共同决定,作品的版权和收益也由参与者共享。在这种模式下,创作的权利与责任被分散到网络的各个节点,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创作者的角色。

  当然,这种深刻的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思考。当艺术创作走向大规模社会协作时,关于作品的原创性、艺术家的主体性以及创作责任的界定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首先是情感真实性与风格同质化问题。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虽然在技术上可能无可挑剔,但常被批评为一种“拼贴式情感”,缺乏源自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性与连贯性。同时,当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相似的模型和热门提示词时,容易导致“AI美学”的泛滥,形成风格上的同质化,从而削弱艺术创作最为珍视的个人风格与独创性。

  其次是创作责任的归属问题。当一件作品由艺术家、算法和海量用户共同完成时,其“作者”究竟是谁?此前,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Midjourney生成的画作《太空歌剧院》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美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便引发了公众关于“创作贡献度”的巨大争议。类似的版权纠纷和伦理讨论,正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法律框架和评价体系。这些挑战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建立新的艺术评价标准。这一标准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更应将创作背后的协作模式、数据伦理与思想深度纳入考量。

  在此背景下,艺术家的“个体性”并未消亡,而是被重新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孤立的创造者,而更多地扮演着“创意发起者”“审美把关人”与“思想整合者”的角色。他们通过设定议题、精选训练数据、优化生成结果,将个人思考与人文关怀注入其中,从而在社会协作的网络中确立自身独特的价值。例如,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中国首位虚拟学生、AI艺术家“夏语冰”,不仅能作诗,还能依据中国古典画论生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水墨画。在其创作过程中,人类团队扮演了关键的“思想整合者”角色:他们为“夏语冰”设定了学习方向(如学习历代山水画大师的风格),并对其生成的海量作品进行筛选、调整与阐释。最终呈现的作品既体现了算法的生成能力,更凝聚了背后团队的学术思想与审美判断。这个案例清晰地表明,在人机协作中,艺术家的主体性体现在设定目标、引导过程和赋予意义的更高维度上。

  总而言之,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普及,正将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更开放、更多元、更具互动性的社会协作新阶段。这一转型并非对艺术家个体性的消解,而是对其内涵的拓展与重构。在新的创作生态中,艺术作品成为技术逻辑、个人创见以及集体智慧相互交融的产物,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蕴含于其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这既是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

  (作者系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编辑:余朋翰(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