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

——访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二战史研究专家理查德·奥弗里

2025-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这一天被记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的“官方”起点。然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二战史研究专家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一个与西方学术界传统看法不同的观点:二战的真正导火索,早在1931年就已点燃,日军的铁蹄踏碎中国东北的宁静,揭开了二战的帷幕。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共歼灭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中死伤人数的70%,对其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针对中国在二战中的决定性贡献在国际学术界未被充分认知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奥弗里。

  将1931年作为起点

  才能看清二战全貌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什么促使您打破西方学术界二战叙事的传统框架,将二战的起点追溯至1931年日军侵占中国东北?西方历史学界对此有何反应?

  理查德·奥弗里:将二战这场全球战争的起点定在1931年,其实是我几十年来一贯秉持的观点。早在1987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现已修订至第五版)一书中,我就提出了这一观点。过去20年来,帝国史和全球史研究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我的看法:二战绝不能仅仅被视为欧洲的事务,而应被理解为20世纪30年代的三大新兴帝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分别在中国、非洲和中东欧疯狂扩张的必然结果。

  这种新帝国主义直接威胁到当时英国与法国主导的全球秩序,最终迫使英法对三大新帝国主义国家中最危险的德国宣战。但二战的开端其实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变。这是自1919年以来,国际地缘政治秩序再次遭受武力挑战,也是对英国与法国主导的国际联盟的重大考验。当国际联盟希望通过绥靖政策保障国际格局存续时,日本对中国的扩张侵略步伐便不再停歇。正因如此,1931年是个关键转折点,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爆发了。

  英国和法国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纵容,直接推动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直至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把二战起点从1939年前移至1931年,我们才能看清这场战争的全貌:它是东亚、非洲/中东与欧洲三大危机地带共振的产物。如今已有不少西方学者认同这一框架,但批评者仍坚持认为二战本质上是由《凡尔赛条约》引起的欧洲战争,这种观点缺乏真正的全球维度。随着对中国战场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1931年才是这场长达十几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灾难的起点。

  中国战场的持久抵抗

  作出重大战略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否注意到全球二战文献对中国战场重要贡献的低估?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原因可能是什么?

  理查德·奥弗里:确实如此,许多关于中国抗战的常规史书都淡化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英语世界长期缺乏对中日战事的细致研究。虽然近几年已有一些相关英文著作问世,但只有将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翻译引介到西方,西方史学界才能在相关问题上与中国史学界展开真正的对话。同样,受限于语言壁垒,极少有西方学者参考过日本的官方战史档案。西方学者未能有效研究中国抗战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这场战争的时空跨度:研究者必须精通中国地理,才能辨别那些关键转折点,而欧洲战场的叙事则相对简明。

  我认为,需要强调的是,日军始终未能彻底击败中国军队和敌后武装。中国战场的持久抵抗最终阻止了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构建“新秩序”的计划——这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成就。当日本亟须集中力量对抗英国和美国时,其陆军主力却深陷中国战场,被迫像欧洲战场的德国一样两线作战。

  通过跨国合作

  纠正关于二战的历史偏见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您认为哪些研究领域仍待深入?未来的学术研究应如何修正现存的历史偏见?

  理查德·奥弗里:不谙中文的研究者很难全面评判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中国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大量新研究成果,其中必然涵盖许多西方学者希望深入的主题。例如,西方史学界虽已触及中国抗战社会史,但显然还有更多可挖掘的空间。

  对西方军事史学者而言,中国军队在缺乏先进武器甚至常规武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仍能持久抗战的机制,至今仍是难解之谜。为此,我们或许需要一部更完整的战时中国经济军事史。此外,我认为基于档案研究抗日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将有力补充现有认知。

  扭转历史偏见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者或可追求客观中立的论述,但大众认知往往深植于国家叙事传统之中。随着中国档案的逐步开放与中外学者协作研究的深化,这种状况或许会慢慢改变,但这需要中外双方共同推动。202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或将成为推动二战史研究实现更具实质性跨国合作的契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密容

【编辑:姚晓丹(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