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凝精神 中流砥柱铸辉煌

2025-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在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宣告胜利结束。

  8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致敬英烈,更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体现的责任担当与伟大抗战精神所凝结的信念,将其融入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血脉,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行。

  准确把握“中流砥柱”的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在这场全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杰出的政治领导、战略远见和组织动员能力,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坚决主张抗日,发布宣言,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发动救亡运动,开启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历史进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李东朗表示:“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抗日举措,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也有力支持和鼓舞了关内抗战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为当时的中国抗战注入了新的希望。”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面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提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阶段论,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抗战指明了方向,极大增强了民众的信心。

  李东朗进一步分析,中日战争力量对比悬殊、战争形态复杂,传统作战方式难以应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必须依靠有针对性的战略和战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放眼世界,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和游击战思想,开辟广大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形成战略配合,不仅军事上承担起主战场职责,也为全民族抗战找到新的出路,充分体现出“中流砥柱”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不仅英勇作战,更发挥了引领方向、凝聚民心、动员组织的重要作用。在敌后地区,党领导军民建立起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深刻体现了坚强领导核心与科学理论在民族救亡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肖如平说,围绕这一主题,学界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强调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反法西斯旗帜、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及敌后战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地位。这些研究为实证我们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美平提出,海外文献尤其日方档案为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提供了新视角。多个时期的日方档案均记载,中国共产党通过根据地建设、群众动员和统一战线,展现出强大的政治与社会动员力。例如,日方官方报告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运动的主体”,1937年日本内务省报告更明确写道“中国抗日的主体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这些都从对手角度证实了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总结说,纵观抗战历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阶段特点,以战略眼光和无畏精神始终站在斗争最前沿,无论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明抗战方向上,还是凝聚民心坚持抗战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王美平补充道,“中流砥柱”的内涵不仅在于政治引领与战略指导,更体现在以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全国人民、动员全民族力量,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为抗战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与传承

  抗战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精神意志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并在艰苦斗争中凝聚成伟大抗战精神,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表示,伟大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共同使命;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树立自尊自信;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支撑抗争实践;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引领持久战斗。这些精神要素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强大动力。

  学者们认为,伟大抗战精神与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伟大抗战精神为党的引领作用提供精神支撑,激发民众投身抗战;另一方面,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伟大抗战精神奠定实践基础,无论是统一战线的建立、军事上的有效应对,还是经济民生和文化觉醒,都体现了精神与领导力的紧密结合。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号召每一位党员“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这样坚定的信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凝聚成取胜的磅礴力量。王美平提到,日方档案中也多次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顽强难以应对,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战决心。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与行动,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战胜利。至今,伟大抗战精神仍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通过传承弘扬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团结奋斗、不畏艰难等精神,持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

  以扎实研究树牢正确历史观

  对抗战历史的理性认识,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和客观的研究基础之上。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档案资料的公开与数字化,抗战史研究迎来新发展。学者们运用传统史学方法,并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手段,推动研究不断深入。

  肖如平表示,新史料的发掘与跨学科合作已成为抗战研究的重要趋势,有助于更全面、立体地呈现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侯中军认为,当前学界已从“谁领导”的争论,转向“谁起决定性作用”的理性分析,这是研究范式的积极转变。他建议打破学科界限,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党史党建学等多领域视角,进一步深化抗战研究。

  历史研究应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王炳林表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不断挖掘其内涵并进行现代转化,将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与斗争精神培育中,为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

  对于未来研究方向,肖如平建议,学术界应更多关注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制度创新、治理实践、敌后抗战细节及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联,以更加细致的研究填补空白。王美平认为,应当在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中理解这段历史。近年来,国际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动员能力,认为我们党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发挥了支撑全民族抗战的重大作用。因此,要加强国际史料共享与合作,积极回应日本右翼势力淡化侵略历史的行为,鼓励学者基于多国档案和第三方研究成果在国际平台发声,讲清讲好我们党的“中流砥柱”历史事实。

  历史不仅关乎过去,更照亮未来。伟大抗战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越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