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志愿服务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2025-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正式组建,将过去分属不同党政部门的社会工作职责进行统筹整合,形成集中统一领导之下的社会治理格局。志愿服务事业被整合在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体系中,成为凝聚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志愿服务内容供给上,提出“持续开展邻里守望、信访矛盾化解、普法宣传、流浪救助、心理疏导、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志愿服务也成为谈及社会治理时的重要议题。志愿服务在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促进有效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发展志愿服务是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
  志愿服务对于社会治理的积极意义植根于其本身特性。作为一种自愿性的公益性、利他性行为,志愿服务为社会治理的理念更新、目标达成和模式创新等提供新的可能和支撑。
  第一,以志愿精神培育社会治理新理念。1994年12月,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上,我国确立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2000年11月,在联合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提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精神内含的无私奉献、团结互助、面向进步的核心价值,承载着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的信念,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核。社会治理从过去强调单向管理为主的方式,到现在重视共治善治的模式,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和发展。志愿精神作为一种与市场理性相对应的精神和道义力量,通过倡导社会互助、增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治理更加注重人本、服务、团结、合作,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将社会导向充满活力且和谐有序。
  第二,以志愿参与激发社会参与的活力。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是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它们各具特色的治理功能。参与活力是社会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社会治理效果的有力保障。志愿服务是一种由人们内心精神力量所引导和驱动的内生性参与行为,是所有社会参与中最具主动性和自愿性的参与形式,突出地呈现了社会的活力。同时,志愿服务参与的上述特性,能够激发相关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在各个领域培养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习惯,鼓励和引导更广泛的社会参与行为。
  第三,以志愿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服务是最好的治理。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群体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产生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需求的类型、内容和层次都日趋复杂;另一方面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贫富分化,社会焦虑、紧张、非理性的负面情绪明显增多,容易产生社会成员的非理性行为以及矛盾和冲突。志愿服务的内容广泛,一些民生、文化等领域的服务项目满足了人们的特定需求,前置性地解决人们面临的特定问题,预防了非理性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一些致力于增进团结、疏导情绪的服务项目则直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手段。
  志愿服务作用发挥不突出的
  关键原因
  当前,志愿服务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发挥并不突出,关键原因是志愿服务自身的发展还不充分,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
  一是志愿服务的内容泛而无序,没有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实现的目标形成系统化的项目体系。人们往往因为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无偿性等特征,认为志愿服务可以是碎片化、短期化的,忽视了在整体社会治理体系中,志愿服务也可以针对特定的治理目标,使服务内容层次化、体系化、专业化。也就是说,志愿服务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需要在系统化的内容建构方面加强研究和设计,更加重视专业性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是志愿服务主体分布在各行各业,服务能力千差万别,主体之间缺少协同性,资源和力量未能形成有效整合。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志愿服务是社会力量协同的重要表现,而在志愿服务的组织过程当中,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等也是需要应对的关键问题。分散、无序、相互区隔的状态,会明显削弱志愿服务可能达到的效果。
  三是志愿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志愿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组织动员能力也存在不足。在社会治理的整合框架下,志愿服务管理需要聚焦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提升等关键要素,完善管理实践中的外部制度与内部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志愿服务的多样化、体系化、专业化要求。
  多维度推动志愿服务
  高质量发展
  发挥志愿服务促进社会治理的效能,必须正视目前志愿服务发展不足的问题,从组织体系、主体能力、服务内容、社会协同等方面全面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推动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健全多元一体的组织动员体系。只要心存志愿精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志愿者分布在各行各业,志愿服务蕴藏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如何有效地组织起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是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基础任务。在组织动员上,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以志愿服务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枢纽和平台,连接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为他们开展志愿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本领域本系统本单位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主体。最终在党建引领的原则下,形成党政、市场、社会、公众等广泛参与的多元一体的组织动员体系。
  第二,增强志愿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作为志愿服务主体,一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另一方面需要掌握运用知识技能开展服务的能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志愿服务大多是面向人的工作,在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很多情绪情感因素,因此对于志愿服务主体而言,必备的理解能力、共情能力、沟通能力等显得尤为重要。志愿服务主体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包括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者;另一类是组织,包括专门性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的单位或机构。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者,要重视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根据各自承担的角色和功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从事志愿服务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对于专门性志愿服务组织,要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增强资源获取能力,提高组织运行的规范性、专业性和高效性。
  第三,提高志愿服务内容的质量。志愿服务的目标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协助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志愿服务内容要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一方面要具有普惠性,根据多数对象共有的需求和问题提供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要具有精准性,基于不同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在一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持的社会治理领域,要推进专业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过程中,要做好项目的策划和设计,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注重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
  第四,推动形成志愿资源与其他治理主体整合联动的有效机制。社会治理是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要发挥治理系统的整体性效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就必须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目前在社区治理领域,“五社联动”是比较典型的工作机制,将社区志愿者与其他参与主体或资源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全要素、全场景式的现代化的社区治理体系。此外,志愿服务与党建工作也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党建工作组织体系、服务阵地等资源能为志愿服务提供更多支撑,志愿服务可以为党建工作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内容,二者能够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志愿服务也能与群团工作形成有效整合。群团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众自己的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基本职责。志愿服务与群团工作的联结,极大地推动了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志愿服务由此可以拓展更广阔的组织资源和服务空间,群团组织可以获得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服务群众能力的创新路径。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
【编辑:刘翔英(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