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东北抗战的历史贡献

——访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韩冬

2025-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赵徐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阐释东北抗战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吉林省2025年度社科规划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历史记忆视角下东北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研究”主持人、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韩冬。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开展“历史记忆视角下东北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为什么选择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切入?

  韩冬:东北抗战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一直以来,东北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历史地位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阐释,深入挖掘、守护这段历史记忆是我们的责任。历史记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还承载着民族的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从历史记忆角度切入,通过研究历史记忆,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东北抗战在当时以及后续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被铭记、传承和诠释的。

  在学术意义层面,目前关于东北抗战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结合历史记忆理论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缺乏。该课题将填补这一学术空白,丰富抗战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深化我们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认识。这有助于我们梳理东北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审视东北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战略协同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完善抗战史的学术体系。

  在现实意义层面,研究东北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与坚守。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一些歪曲历史、否定中国抗战贡献的言论时有出现。通过深入研究,用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展现东北抗战军民的英勇事迹和巨大牺牲,明确东北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能有力地回击错误言论。同时,这一研究对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东北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等英雄人物及其事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通过挖掘和传播这些历史记忆,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课题研究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韩冬: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团队成员走访了东北三省及周边地区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机构,查阅了海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理论研究方面,举办了“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抗战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历史记忆理论与东北抗战研究的结合点。依托学院获批的第一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基地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打造3支团队开展集体攻关,持续挖掘东北抗联历史与杨靖宇事迹;在《杨靖宇信件档案里的抗日宣言》等学术文章和新闻报道中阐述东北抗联精神,讲述杨靖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团队成员也积极开展文献综述工作,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和创新点,形成了课题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成果方面,我们编写的《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即将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东北抗战历史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学报》已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创刊,填补了以东北抗联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术期刊空白。这些都为课题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课题研究中是否遇到困难?是如何应对的?

  韩冬:研究中确实遇到不少挑战。一方面,资料收集困难。虽然我们走访了很多机构,但由于历史久远,部分档案资料存在缺失、损毁的情况。一些珍贵的民间史料,由于持有者的离世或保管不善,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而且在收集口述历史资料时,很多抗战老兵和家属年事已高,记忆难免存在偏差,这给我们的资料甄别和整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另一方面,理论运用也存在挑战。历史记忆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且复杂的研究领域,将其与东北抗战研究相结合,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该理论的内涵,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如何准确界定历史记忆的范畴,如何区分不同主体,如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历史记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分析历史记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机制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决。

  针对这些困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资料收集上,扩大收集范围,获取了一些国外关于东北抗战的研究资料和档案。对于口述历史资料,采用多源互证的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和其他相关证据,对信息进行仔细甄别和考证。在理论研究方面,邀请历史记忆理论领域专家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该课题最终能产生哪些社会效益?对社会和公众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韩冬:首先,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通过系统研究东北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我们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还原这段历史,将东北抗战的历史记忆以更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这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让年轻一代了解和铭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与伟大精神,使伟大抗战精神得以代代相传。我们计划将研究成果整理成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纪录片、展览等,在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地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抗战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

  其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我们将探索与教育部门合作,把研究内容融入中小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利用研究中涉及的东北抗战遗址遗迹,打造更具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再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课题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中国抗战史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展示东北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能够让国际社会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还希望通过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最后,课题研究成果还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东北抗战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同时,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国际舆论场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方面,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编辑:韩卓吾(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