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引领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025-08-25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赵徐州

  8月21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72次学科论坛暨“思政引领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沈阳举办。与会学者围绕思政引领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数字赋能思政引领力提升等议题展开研讨。新时代新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继续与时代发展同步,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应对科技革命的挑战,更好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

  筑牢思政引领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年的发展成果显著,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李显通表示,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根基,筑牢思政引领的理论基础,以创新学校思政课教学为抓手,增强思政引领的实效活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夯实增强思政引领力的人才基础。

  思政引领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教育强国目标提出了新课题和新使命。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张雷声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中,思政引领力应贯通整个一级学科。学科体系为思政课提供学理支撑,学术体系应体现政治引领、理论引领和价值引领,话语体系则需要体现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以实现该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作用。思政引领力要贯穿课程建设、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无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还是增强思政引领力,都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立身之本。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要高度关注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其他相邻学科的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落地落细落实。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田鹏颖表示,要夯实思政引领力的学科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鲜明特色建设为依托,不断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科主体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科范式的系统创新。

  思政引领力的内核本质上是价值引领。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庞立生提出,思政引领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矛盾并推动发展的过程。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动的、充满矛盾的、辩证的历史进程。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提高教育对象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领悟道理背后的学理和哲理,提升个体的理性思维和价值辨析能力,落实在行动中,最终形成人的价值观念。

  加强思政课高质量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建设的学科支撑,对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阐释以及创新研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贵清表示,要科学谋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深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文献资料的研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建设。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使命和任务,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文化支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排头兵,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命线”作用,着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认为,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指引,要从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性作用的机制中认识思政引领力的战略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在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明华表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命题,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意味着在知识生产、知识创新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主体自身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问题。

  会议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辽宁大学共同主办,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编辑:韩卓吾(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