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2025-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深刻阐释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为未来我国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与明确的“任务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人民性、系统性、创新性、时代性、持久性有机结合,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努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走出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城市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工智能应用的“五新”场景正逐步融入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之中,塑造着现代城市的运行方式与治理模式。

  服务新体验使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城市服务的期待已从基础功能满足迈向深度体验升级,这一发展变化深刻改变了城市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治理逻辑。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构现代城市服务生态。在服务层面,“高效办成一件事”“最多跑一次”等政务服务方式全面推开,智能客服、无人政务大厅等应用实现24小时“不打烊”服务,为人民群众带来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体验,开启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全新篇章。在参与层面,市民通过“随手拍”等应用平台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从服务的精准度、个性化程度、定制化水平以及交互的人性化等多个维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真正实现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更加彰显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属性。

  效率新工具使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作为效率新工具,人工智能重构城市治理逻辑,深刻体现出“科技赋能治理”的现代化城市治理路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智能技术突破传统城市管理的效率瓶颈。例如,在政务服务领域,“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平台通过RPA技术实现材料自动核验,将审批时限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在应急响应中,城市智能运行监测系统能实时预警98%的突发事故,响应速度提高60%。人工智能掀起的这场效率革命依托数字孪生、社会计算等技术重构城市运行体系,不仅大幅降低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服务效能,也为治理集约化、资源集中化、制度弹性化创造了新的试点改革空间,让新一代技术优势有效转化为现代化城市治理效能。

  产品新形态使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现代化城市的竞争力关键还是要看产业。以往城市产业多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累积,既有产业短时间很难升级、转型,特色产业更不容易快速培育。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突破了传统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产业同质化困境与路径锁定,打开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空间。例如,敦煌研究院应用AI壁画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复原精度达98%,大力推动了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依托智能设计平台景德镇陶瓷产业,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60%等。以人工智能催生的现代城市特色化产业发展模式,不仅留住了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还体现出城市基因智能再造的适应性创新,同时也印证了新型技术赋能与城市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准确定位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千城一面”。

  科技新模式使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治理范式,推动治理投入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型,这种变革既体现在技术工具层面的革新,更反映在治理理念与资源配置模式的系统性升级。例如,深圳龙岗区应用AI算法优化15类公共设施布局,学校、医院等服务半径缩短42%,年度运维成本降低2800万元;杭州城市大脑日均处理23亿条数据,精准识别80%以上的市政服务需求盲区,财政投入精准度得到巨大提升。人工智能介入现代城市治理实践表明,只有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才能切实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水平。

  决策新助手使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现代城市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各要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只有加强各个领域工作的统筹协调,才能切实增强城市政策的协同性,真正形成城市发展合力。当前,随着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营、维护各个环节的贯通融合,重构从战略规划到日常管理的现代城市治理统筹协调机制,形成了更高精度、更低成本的城市治理模式。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三维模型,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管理,有效破解传统规划中产业区与居住区割裂导致的“钟摆式交通”难题;构建跨部门协同指挥平台,整合公安、医疗、消防等12类应急系统数据,突破传统城市应急决策过程中“条块分割”治理惯性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现代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能源利用、城市安全等方面的协同性、统筹性与可持续性,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宜居的生活环境。

  总之,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治理场景的不断创新,多种形态、模态的赋能将不断涌现。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更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从点、线、面多维度提升现代城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四川文理学院基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罗浩(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