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勃兴给媒体融合注入强劲动力。随着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的持续深入,大模型技术轻量化、智能搜索模式变革、人工智能助力媒体深度融合正全方位渗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等领域。这不仅有助于加快传统媒体转型升级,而且有助于推进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全息化和传播效能立体化。
技术加持下的融媒体发展以大众的深度参与为基础。融媒体时代掀起了媒体形态、传播格局、舆论生态等重大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范式,通过构建大众参与融媒体新闻生产、传播等环节的场域,塑造文化认同,提供广泛多元的运营模式,有助于走好融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升融媒体的社会价值功用。
融媒体时代的公众参与首要解决的是深化融合传播问题,即如何综合运用多维度、多形态的传播手段或方式,对公众共同关注的新闻事件、信息内容展开多渠道、全方位、多文本的传播。融合传播超越单一形式和物理介质的传播,将传播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更好地实现区域覆盖、更好地激发情绪共鸣上。为此,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为融合传播增益赋能成为不二选择。比如,内置多模态语音识别与智能交互技术的数智融合传播平台,能在噪音环境中准确识别用户的方言特点,捕捉用户的语音要素,进而开展新闻内容的采写与编辑;集成语音驱动的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数智人”可根据用户语音自动匹配自身面部表情,向用户适时、主动、智能“提问”。在提升人机交互真实性和临场感之余,“数智人”为融媒体时代的融合传播积累宝贵的新闻素材、整合重要的新闻线索、拓展多维的传播空间。这不仅可以促进公众参与新闻生产,而且可为融媒体时代的公众参与构建融合传播场域。
融媒体时代的立体传播矩阵为公众提供了海量信息,又是公众实时、具身、智能地参与公共事务必不可少的介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立体传播矩阵提供了技术支撑,融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则为公众参与培育了“文化—心理空间”。“文化—心理空间”有助于统摄情感、形成信念、凝聚意志,进而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个体对群体的文化认同,从而为融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创造必要的文化认同氛围。
融媒体时代的公众参与需要创造文化认同氛围,更需要培育融媒体素养,即公众在面对融媒体传播的信息时所具有的理性选择、系统理解、充分评估思辨反馈等能力。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融媒体时代的公众经由新媒介载体和传统媒体形成自身参与、理性互动、守正创新的文化认同。在“文化—心理空间”中,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能够借助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组织和传播议程安排有序实现,公众所关注的话题及围绕话题的讨论,能够借助智能交互在人、机、物三方融合的条件下实现。以营建幸福社区为例,线性传播、专业生产和固定终端已不能满足融媒体时代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新闻生产要求,公众既需要有关幸福社区的在地叙事,又需要幸福社区营建的微观视角。此时,融合现实技术赋能的新媒介载体将发挥思维赋智、技术赋能、需求赋义、体验赋力的综合优势,调动公众参与幸福社区营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融媒体时代的新媒介载体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加持下,所传播的信息能够突破时间、地点、环境和版面约束,在相关终端上实现无限传播。信息传播不但速度快,而且呈现数据量大、清晰度高、立体感强、信息高密度性等特点。在引入智能交互技术后,上述媒介载体能够有效避免麦克卢汉“热媒体”所引起的公众参与惰性。除了技术加持,融媒体时代还体现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介载体相融合而催生的新型共生共荣运营模式。在此模式下,融媒体时代的公众参与被赋予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融媒体传播特征。
就全程媒体而言,融媒体式传播意味着改变了以往相对闭环的新闻生产、传播等诸环节等原有的传播模式,公众全程参与成为融媒体传播存在的要素。新闻生产与传播不但能汲取公众的聪明才智,而且能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介载体深度融合,从而促使主流媒体出现“开门办媒体”“公众齐参与”的发展趋向。
就全息媒体而言,融媒体式传播意味着新闻机构向公众提供全形态呈现、全维度体验的媒介信息。在此过程中,还能借助图文、语音、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载体,呈现立体、即时、生动的新闻报道,从而促使主流媒体强化“科技兴媒体”“技术全动员”的趋向。
就全员媒体而言,融媒体式传播意味着新闻生产的全员参与、全局动员、全面触达、全体互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公众可化身为新闻生产者与传播者,将新闻机构、演播室或工作间整合为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输入/输出端”,从而利用现实和潜在的传播节点来加快主流媒体向“人人皆传媒”的方向发展。
就全效媒体而言,融媒体传播意味着新闻行业存在乐观的效益空间、更全的服务和更优的体验。根据发展需要,融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介载体将会积极整合金融、电商、社交等领域的新传资源,促进全环节的生产效率提升、全流程把握转换效果、全方位提升传播效能、全平台实现服务效用,从而推动主流媒体向“显效即媒体”“行业即合力”的方向转变。
(作者系浙江树人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