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

2025-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以5G、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时空逻辑、结构体系与传播生态。在此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传出去,成为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长治久安,必须正视和系统应对的时代课题。

  把握数智时代

  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特征

  使命任务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处于“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历史方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应当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将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变局紧密结合,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尊重网络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强基固本、守正创新,不断发展壮大网上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将数智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最大增量。

  机遇挑战之新。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理论传播手段更加丰富,传播技术更加新颖,传播空间更加广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面临着一系列风险挑战,传播环境日益复杂、传播内容有待优化、传播方式有待创新、传播队伍有待加强、传播体系有待完善,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把互联网的发展潮流转化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强劲动力。

  实践探索之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正面宣传,不能搞广谱适用、大水漫灌那一套”。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不仅要求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要求在传播方式、渠道和效果上实现创新。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数智技术发展大势,坚持创新为要,以大众化为导向、内容生产为核心、平台建设为依托、技术创新为支撑、体制机制为保障、人才队伍为基石,开展了系列实践探索。发挥不同数智媒体的内容优势、资源优势、传播优势、渠道优势,各展所长、相互协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矩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

  整体谋划系统格局

  数智赋能党的创新理论学术传播。一是推进学术传播的数智转型。针对当前党的创新理论学术传播手段落后、精度不足、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加快数智技术在学术传播方面的推广使用,创新网络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数智出版模式,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党的创新理论学术传播数智平台。二是推进学术传播的数智叙事。数智叙事并不是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容简单地进行数字转化,而是发挥数智传播即时性、普及性、交互性等优势,探索党的创新理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智技术的“化学反应”,有效拓展党的创新理论学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数智赋能党的创新理论大众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借助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及VR、AR等前沿技术产品,数智技术为广大群众精心打造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沉浸式课堂”。同时,通过算法推荐和个性化推送等手段,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分众化、差异化精准传播,显著提升了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如“学习强国”APP的答题板块等线上互动形式,更是以技术创新赋能了理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有效激发了群众学习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全民参与的理论学习热潮。如今,数智技术正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全面而精准地呈现党的创新理论,使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理论的教育和熏陶。

  数智赋能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数智技术的应用能够跨越时空限制,破解“有理说不出”“有理传不开”的传播困境,将党的创新理论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国际社会,增强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比如,随着72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朋友圈”越扩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在首次踏足中国后,纷纷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在华旅行的见闻与收获。特别是2025年初,中美网民在“小红书”上发起的“大对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海外网民的“信息茧房”,增强了海外受众对中国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模式的认知和认同。在数智技术赋能下,党的创新理论正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国际视野,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听到、听懂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展示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独特魅力。

  数智技术赋能的实践创新

  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筑牢理论传播的核心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面优质的网络内容跟不上,错误虚假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蔓延,因此我们必须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抓住人心,才能广泛传播。面对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内容同质化、浅表化、碎片化等问题,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一方面,提升传播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牢牢把握理论传播的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持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深耕热点背后的底层逻辑,寻找时代热点与理论传播的契合点,强化理论内容的系统性表达与现实回应,唱响网络空间最强音。另一方面,提升传播内容的针对性、亲和力。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矛盾点”、民生“关注点”、国际“敏感点”等,精准设置传播议题,以理论回应现实、以思想引领舆论。同时,注重内容形式的创新表达,实现“短实新”“年轻态”,打造好听、好看、好信、好传的理论传播精品。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全流程数智传播体系。一是精准感知。发挥大数据与算法优势,通过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精准、立体地构建包括基本信息标签、个人偏好标签和阅读行为标签的用户画像,为党的创新理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精准传播奠定全面而广泛的数据基础。二是智能匹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画像的基本信息、个人偏好和阅读行为等进行深度分析,挖掘网民对理论的个性化需求,并与预先设定的理论内容进行比对,为广大网民匹配符合其身心特点、社交偏好、行动逻辑、话语体系和文化需求的理论内容。三是有效推送。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扩展表达边界,将“嵌入式”“沉浸式”宣传融入新平台新应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直达基层、入脑入心。

  以创新管理为保障,营造良性数智传播生态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宣传主责主控、平台主体落实的协同联动机制,明确意识形态领域的属地责任、平台责任和行业责任。二是优化治理路径。加强算法治理与传播风险防控,以主流价值观引导技术应用,规范算法推荐逻辑,打破“信息茧房”“认知圈层”,防止低俗化、娱乐化话题侵蚀理论传播空间。三是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战场,协调网上和网下两个阵地,打通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在理论产品制作传播间的“信息孤岛”。同时,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懂理论、通技术、善传播的复合型传播人才,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编辑:王志强(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