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深化丝绸之路研究

2025-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兰州讯 (记者朱羿)8月13—14日,出土文献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25年会在兰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汉唐丝绸之路史、佛教石窟艺术传播史、明清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交往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出土文献文物对佐证和研究丝绸之路具有重要价值。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表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北非等地区的重要国际通道,数千年来为整个人类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透过对丝路沿线出土文献的深入研究解读,可以更加系统地呈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图景,更加全面地展示丝路文明横跨东西、博采众长的整体面貌和精神特质。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孙靖国称,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往来的通道,更是连接文明的纽带。它见证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促进了科技、艺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互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出土文献,作为历史的直接见证者,为还原丝绸之路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往来、文化传播等,解开历史长河中的诸多谜团,让丝绸之路的故事更加鲜活、立体。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原所长马建春谈到,近十年来,国内丝绸之路研究取得丰硕成就,主要呈现出学术成果多、专业研究团队壮大、问题研究深入等特点。当前,要进一步强化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应用研究,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为共建“一带一路”服务。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白玉冬工作室首席专家白玉冬认为,对中古时期中国西北地区古突厥语族群认同中华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考察取证,对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基础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是极具包容性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56个民族交融汇聚、构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要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再聪表示,早在张骞之前,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向西方探寻的愿望,“四海”“西极”“日月所入”等观念频现于早期文献中,这是我国先民通向西方愿望的真实反映。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一平认为,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历史实证。在汉、唐、元等大一统时代,以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外销为主要特征的亚欧大陆商贸往来,多次出现繁荣兴旺、商贾络绎不绝的局面,有利于维护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为了维护商道的畅通,沿线国家采取重商护商、修筑驿道、宗教宽容等政策。历史证明,通商互市有利于国家间的和平与合作,阻隔贸易则可能引发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根本性举措。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曲金良说,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通过“天下一体”“四海一家”的政治理想、文化理念、制度建构和文明教化,与外邦或外域构建一个“中外一统”的“天下”世界,历史性呈现出中国历史与文化中追求“协和万邦”,以实现“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的和平特质。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雏形和经验启示。当今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处理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繁荣发展的今天,丝绸之路在新时代更应焕发出新的光彩与能量。要积极构建丝路文献的时空图谱,深入挖掘丝路沿线中外文明交流信息,进而打造文明对话新范式,进一步凸显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增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
  会议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丝绸之路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等单位承办。
【编辑:隋萌萌(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