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 应对全球供应链分割

2025-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然而,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割呈现结构性异化:一是从周期性波动转向不可逆断裂;二是从经济成本驱动转向制度性割裂;三是从单点冲击转向系统相变。在此背景下,通过深化区域产业链合作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系统,已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全球供应链分割的动因

  当前,全球供应链调整本质上是多重矛盾叠加的产物。从价值逻辑看,效率优先原则正让位于安全考量。传统全球化模式下的单一成本导向,导致关键领域过度依赖特定区域,供应链中断暴露出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发达国家通过构建“技术联盟”“产业俱乐部”等排他性机制,形成制度性分割壁垒。

  技术迭代重构了产业竞争范式。数字技术发展催生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伦理等新议题引发标准之争。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技术标准垄断巩固价值链顶端优势,新兴经济体则加速技术追赶,这种动态博弈加剧了产业链的区域化重组。绿色转型压力形成新的分化力量,碳关税、环境规制差异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经济战略自主诉求推动供应链重构。各国普遍将产业链安全纳入国家安全范畴,导致全球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美国推动“友岸外包”、欧盟实施“战略自主”,本质上是通过区域化重组降低系统性风险。这种重构不仅体现在物理层面的产业转移,更表现为制度规则、技术标准等软性要素的体系化分割。

  区域产业链合作的理论逻辑

  区域合作能够破解“安全—效率”二元困境。相较于全球化供应链的长链条、单中心特征,产业链区域化通过地理邻近性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制度相似性减少交易摩擦,通过文化共通性提升协作效率。这种“近岸外包”模式既能保持适度规模经济,又可实现风险分散,为破解安全与效率的悖论提供现实方案。

  空间集聚效应催生新型竞合关系。区域产业链通过产业梯度差异形成互补优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之间构建起“技术研发—制造应用—市场拓展”的协同网络。这种空间重构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基于要素禀赋的深度整合,在区域内形成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产业生态系统。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津冀”模式,正是这种逻辑的现实印证。

  制度创新赋能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原产地累积规则、《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跨境数据流动机制,表明制度型开放能够突破传统合作边界。通过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协调产业政策、统一技术标准,可以消除要素流动壁垒,形成“制度红利—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正向循环。

  区域产业链协同的模式

  一是以制度型开放破解区域合作壁垒。我国应加快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协定中数字贸易、绿色标准等条款,推动制定跨境数据流动、碳足迹核算等区域性规则。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开放前沿,开展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压力测试,探索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跨境服务准入等制度创新,为区域合作提供可复制的制度样本。在5G、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优势领域主导技术标准制定,构建区域标准化体系,提升话语权。支持区域产业链联盟发布行业标准白皮书,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制定“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技术标准,增强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区域标准兼容机制,通过过渡期安排、联合工作组协商等方式,弥合与欧美技术标准的差异。

  二是以协同治理推进区域产业链深度合作。战略层面,将区域产业链合作深度嵌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跨区域产业规划统筹,推动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协同发展格局。制度层面,推动区域合作机制与国家产业链安全战略对接,建立区域性供应链风险“红黄蓝”三级预警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全链条实时追踪与溯源,对关键物资储备、物流节点拥堵、技术断供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实施层面,推行“政府链长+企业链长”协同治理机制,政府链长统筹跨区域产业规划、要素配置和政策协同,企业链长主导市场资源整合与技术路线选择。

  三是以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区域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布局国家级工业元宇宙创新中心,构建虚拟研发协作、智能供应链管理核心模块,开发产业链协同决策大脑。建立区域产业链数字身份认证系统,为企业颁发区块链数字身份证书,推广智能合约在跨区域订单协同中的应用,实现合同履约自动化。试点知识产权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和机构壁垒,促进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强化金融支撑体系,设立区域性产业创新基金,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模式,重点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攻关,支持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通过创新协同破除技术壁垒,培育区域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四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区域产业链韧性升级。技术支撑层面,重点突破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程,形成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的全链条数字化解决方案。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备区域先行试点数据确权登记、流通交易和价值评估机制,建设具有公信力的区域性数据交易中心,培育数据要素流通的“沙盒监管”模式。产业升级路径方面,分行业实施智能供应链试点工程,依托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场景,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云上园区”转型,培育具有数字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构建“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生态协同”的传导机制,增强我国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

【编辑:周慧(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