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是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文化根基的逻辑必然。文化强国建设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丰富,还要实现精神上的丰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不仅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要求。
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
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发展壮大,究其原因就是在经久不衰的文明演进和绵延不绝的文脉赓续中始终葆有文明大国的文化自信,这也是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底气所在。同时,文化自信深沉持久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一,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得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自信蕴含着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其文化主体性是否牢固。具体而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失去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深厚的文化自信,能够立足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当代实践,不断提炼中国智慧、总结中国经验,并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思想理论,从而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第二,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在风险考验中站得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是因为抛弃或者背叛自己的历史文化,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伤及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能否经受住风险、战胜各种挑战,其关键就在于是否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只有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才能确保国家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在历史洪流中始终屹立不倒、生生不息,展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第三,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在砥砺前行中行得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信才能自强。”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不仅体现为思想层面的清醒坚定,还体现在行动层面的笃行不怠。质言之,文化自信内在蕴含着文化意识上的自立和文化实践上的自为,因而能够焕发文化主体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集中表现为对文化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能够深入挖掘和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进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
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归根结底在于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价值涵育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一方面,发挥文化养心志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的作用,就是要发挥文化对人民志气、骨气、底气的涵养和砥砺作用。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保持社会主义文化旺盛的生机活力,涵养广大人民胸怀“国之大者”的志气。二是要传承弘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伟大革命精神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丰厚滋养,锤炼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骨气。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相贯通,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增强广大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底气。
另一方面,发挥文化育情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育情操不只是针对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这一“绝大多数”。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熏陶中陶冶道德情操,更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具体而言,一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精心创作和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文化供给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以精品力作感染人、激励人、塑造人。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文质兼美的文艺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才能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塑造高尚道德情操,进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用文化自信涵养
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在新征程上,充分把文化自信融入文化生活,让全民族全社会“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仅是提高人民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而且能够提振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
首先,用文化自信涵养昂扬向上的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面向未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依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强国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用文化自信涵养昂扬向上的风貌,对于文化强国建设起着固本培元的作用。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二是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要深入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特质,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其次,用文化自信涵养理性平和的心态。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人们对文化发展的理性认知,养成理性平和的心态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心理基础。用文化自信涵养理性平和的心态,对于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凝心聚力的意义。一是用文化自信涵养乐观心态。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对我们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深度认同,还要对本民族、国家未来的文化发展充满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二是用文化自信涵养开放心态。文化自信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积极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三是用文化自信涵养包容心态。文化自信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秉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积极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研究”(23ZDA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