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于殷商时期的刻辞甲骨收藏管理,我国历代均设管书之官、藏书之所,典籍收藏绵延不断。近代公共图书馆在清末民初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是我国乃至世界图书馆史上重要的一页。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研究备受史家重视,史料应用问题一直为学术界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对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倚重当时报刊、著作、论文等公开出版的文献,较少利用档案文献开展相关研究,使得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问题难以得到系统性回答。
《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及其利用研究》(姚乐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四川大学姚乐野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整理与研究”团队,在普查、收集和整理档案文献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档案文献,聚焦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关键领域,对近代中国图书馆史进行了再研究、再书写,为读者呈现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与新进展。其中,《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及其利用研究》是利用档案文献研究近代中国图书馆史的一部力作。
基础研究扎实丰厚
该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的研究。作者全面普查了全国各省市和地区馆藏概况,剖析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对与基层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和图书馆协会(学会)等具体研究对象相关的档案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专题分析。二是利用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进行近代中国图书馆史的专题研究。以8章篇幅分别对民国时期国立、省市立、基层和儿童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行,以及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图书馆学会(协会)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基于档案普查和梳理,致力于摸清这一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的总体分布情况。该书研究发现,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主要分布在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22个图书馆独立全宗,与图书馆档案相关的全宗209个,档案数量超过16458卷(件);另有38个民众教育馆独立全宗,与民众教育馆档案相关的全宗54个,档案2896卷(件)。
在利用研究方面,全书在整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档案的基础上,对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历史沿革等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这一典型案例,揭示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学高等教育的起源、发展及其办学特点。其中,数份1945年文华图专入学考试试题档案,颇能反映该校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国文、常识、史地等入学考试科目内容,需要考生有相当广泛的阅读范围和庞大的阅读量。
作者对重庆档案馆馆藏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档案进行了挖掘整理,深入、系统研究了其成立背景、选址之争、社会交往、馆务工作、严文郁访美征书等,深刻揭示出抗战结束后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国民政府支持力度的衰减,是导致该图书馆长期未能举办正式成立仪式的背后原因。重庆档案馆馆藏与严文郁访美征书相关的数百件英文档案,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图书馆界和美国官方对待“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的不同态度。
生动勾勒图书馆的近代流变
在内容观点与研究视角上,该书有诸多创新值得关注。如从互动关系视角,考察当时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协会、图书馆职业化的互动发展,认为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的发展催生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了图书馆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图书馆社团的兴起,最终共同促进了图书馆阅读推广、图书馆职业化进程加速以及女性图书馆员群体的形成等。
该书通过档案的整理、揭示与利用研究,生动勾勒出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深刻流变与内在承续。一是图书馆理念与性质的嬗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以“藏”为本转向以“用”为先。全书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及其发展脉络的阐述,清晰呈现了传统藏书楼的式微与转型发展、清末新式图书馆的萌芽诞生,以及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蓬勃兴起的历史轨迹。二是制度与管理体系的革新,从服务少数人走向服务大众,从私有走向公共。该书聚焦基层图书馆、通俗图书馆、阅读推广等实践层面,深刻揭示了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变迁,从囿于官府、士绅和个人等特定阶层,拓展至面向民众、劳工、妇孺等社会大众的开放服务,标志着图书馆公共属性的确立与管理运行的社会化转型。三是功能的深化与拓展,从社会教育走向文明传承,从知识宝库发展为文化文明传承的载体。书中选取关键个案与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展示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功能的升华,从初创期侧重开启民智等社会教育功能,逐渐延展和升华为集保存国粹、传承文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教育机构。
史论结合注重案例交叉融合
该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史论结合、注重案例、交叉融合的特点。一是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推进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整理与研究的创新发展。如运用档案研究法揭示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环境、内在规律与动态发展过程。二是典型案例研究法,为读者呈现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立体化场景和清晰的历史概貌。三是注重将档案文献整理成果与图书馆史学术研究有机结合,既为研究者提供了近代图书馆事业档案的利用指南和价值分析,也为读者展现了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生动图景和若干关键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客观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的流变与承续、发展成就与不足,是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参考。清末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图书馆史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该书依托这一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进行的专题探究,深化了近代图书馆史、近代文化史和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原创性成果,为近代中国图书馆史的书写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创新发展、构建中国图书馆学自主知识体系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作者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