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为智能社会技术治理指明了路径和方向。面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加速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技术治理已从工具层面优化升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需要。然而,伴随着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伦理失范、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智能时代社会治理迫切需要重构技术治理范式。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治理范式的探索,可以从价值引导、动态调适、人机协同、技术民主四个维度,推进构建兼具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技术治理体系。
价值嵌入:校准技术治理的根本方向
技术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冷工具”,其发展与运用承载着鲜明的价值立场和导向。在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肌理的今天,构建价值嵌入的AI架构,本质上是对“技术为谁服务、如何更好服务”这一根本命题的深刻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技术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嵌入的价值导向。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等重要理念融入技术创新各个环节,是使技术创新造福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技术活动追求单一技术创新的效率目标的突破。通过政策导向,确保政府对AI技术创新行为进行严格的伦理准则和管理规范的引领;确保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将价值观对技术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后果的关注延伸至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之中;科技研发机构加强技术伦理基础理论研究;大众要提高数字素养与伦理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价值嵌入的良性互动与治理体系。通过价值嵌入,实现将技术创新与国家战略、人民利益同频共振以及“善用”技术和“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构建创新与安全的动态平衡机制
技术迭代的加速度与治理响应的时间差,使得传统静态、统一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技术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性治理框架,成为在守正创新中筑牢安全发展底线的必然选择。适应性治理强调根据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与潜在风险,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的监管策略。在实践上,适应性治理要求正确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其一,以“穿透式监管”破解黑箱的监管漏洞和监管盲区,以构建完整的技术监测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系统作为技术监管、治理的必要闭环,防止技术滥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其二,以“场景化立法”构建补充和必要的技术治理规范,就基因编辑、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形态进行专项立法,推动规制规则、方式规则与技术发展迭代共振。其三,加强技术治理、信息安全的双边、多边、跨境协调,推动全球数字规制、规则的协同衔接。通过形成“弹性监管+动态调整+国际协调”适应性治理格局,在释放技术创新动力的同时守好安全发展底线,实现技术创新与安全发展的动态平衡。
解锁智能时代的治理效能密码
人机协同绝非简单的人机分工,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治理效能的指数级跃升。人机协同治理是在数字技术与治理交叉融合过程中,对治理的主体结构及逻辑的一次重塑,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判断和经验决策与机器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的相互配合,产生“1+1>2”的治理效应。因此,要建构人机协同治理的生态,技术上要加强多模态交互、类脑智能等技术研发,进而消除人机的合作障碍,使得人机不仅“功能互补”,而且“智慧共生”;人才上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复合型人才平台,培育贯通人与机的技术人员;制度上完善人机协同的职权界定和决策程序及追责机制,明晰人与机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与权责,进而通过整体性、多层次的制度安排,使人机协同成为数字中国迈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治理“超级大脑”。
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数字实践场域
技术民主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延伸,其核心在于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公众从技术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新技术塑造社会权力格局的实践中,探索新的技术民主化模式,既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需要,又是提升治理合法性和社会认同度的现实措施。推进技术民主化,就是要建设好“数字基座赋能、数字工具助力、数字素养培育、数字民意回流”四大保障体系。加强新的数字基座、减少数字断层,保障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共享技术成果;研发简单、透明化、可视化的技术参与工具,降低参与者的技术参与成本;开展大众数字技能、数字思维培养工作,强化社会民众参与的技术意识和能力;畅通技术民主化的民意反馈渠道,完成“征询意见—智能解析—合理回馈”的数字闭环。技术民主化能够促进新技术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提高公众对技术治理的认同感,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促进数字发展更好地惠及大众。
从价值嵌入决定技术的前进方向,到适应性治理实现创新和安全的权衡,从人机协同释放治理潜能,到技术民主化厚培民主土壤,四维度环环相扣、统筹推进新型技术治理范式,实现未来技术的持续向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继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治理和创新相融的发展和治理观,以创新理念推动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治理方式的系统性重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夯实治理底色,在构建全球数字治理格局中贡献中国方案,努力绘就智能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篇章。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