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优质均衡

2025-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始终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与价值依归。然而,在教育规模持续拓展的同时,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随新型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愈加突出。实现公共教育服务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跃升,核心挑战在于教育资源能否“供得优、配得准、用得好”。为此,需紧扣“合理”与“高效”配置资源这一核心命题,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机制,构建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长效发展机制,推动优质公共教育服务由形式“可及”向实质“可感、可享”深化。

  建立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机制

  其一,动态预警破除资源错配。建设并完善各级学龄人口监测预警平台是高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应整合卫健部门新生儿数据、公安户籍流迁统计、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等跨部门数据源,构建关于出生、入园、入学、升学的全链条追踪模型。建立区县、地市、省份三层级预警响应机制,科学判定学生规模变动等级,形成动态预警图谱。在预警基础上,加强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合理调配各学段的教育资源。同时,在区域内建立教育资源的余缺调配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资源分配,确保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二,空间重构推动资源活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学龄人口的分布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是确保教育资源配置高效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实施来看,应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合理规划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避免资源浪费和供需失衡。基于人口流动趋势,建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协同规划机制,打破学段资源分隔壁垒。在乡村空心化区域推广“一校多学段”嵌套模式,实行初中小学联合办学,通过共享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而城市区域则注重闲置校舍的重新开发与利用,如推动闲置中职校区开办小学。此外,应鼓励校际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将共享率纳入跨部门资源配置绩效考核体系。

  其三,城镇供给精准扩容拓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学龄人口向城镇流动,给城镇教育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此,应针对人口由乡村到县镇、县镇到中小城市,最终向中心城市聚集的梯度特征,实施分级重点供给策略。其中,县域重点建设中心集镇标准寄宿制初中;地级市优先扩容开发区、产业园区、新市民集聚区办学网点;省会或大城市在严控新增用地约束下,推广集团化扩容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资源供给,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规模,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分布,避免出现部分学校资源过剩而部分学校资源紧张的情况。

  构建教育资源

  优质均衡配置长效发展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配置,不仅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的数量与结构,更要深化制度变革,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确保教育质量与普惠内涵的持续提升。破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的痼疾,亟须建立评价牵引、师资统筹、制度托底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教育资源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

  其一,深入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多维督导评估,有序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多维督导评估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强化县域教育质量督导与质量监测“双轮驱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学校建设、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公平等方面;也可设计资源配置指数、差异评价指数、社会认可指数等可量化测量点,通过数据看板实现“短板自动预警”,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其次,定期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工作,对各县域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最终推动“评估”向“发展”转型。

  其二,促进学校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学校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统筹调配和交流轮岗是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区域内学校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统筹调配机制,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以确保教师资源的均衡分布。首先,刚性执行“教师编制区域总量核定、区(县)管校聘无校籍化管理”机制,实现师资流动去壁垒化,为师资统筹轮岗的实现创造条件。其次,建立骨干交流“双挂钩激励机制”,将名校领导或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参与度纳入职称评聘与省示范校动态调整核心指标,鼓励学校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交流轮岗。

  其三,推动资源配置权纵向重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央地责权分配体系,作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保障。当前,以县级政府为主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已经不能保障有限的资源在不同区域、城乡、不同学校及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之间合理配置。因此,提升政府配置层级,由中央及省级政府承担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职责,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应通过权力下沉形成“中央管方向、省市级抓协调、县级主执行”的分工体系,使各级政府在各自权责范围内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其中,中央聚焦宏观政策制定与监督职能,省市级强化区域统筹协调功能,县级则重点行使微观决策权。这种结构性调整既能通过央地协同减轻各级政府压力,又能激活县级政府的能动性,利用其信息优势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需求的精准适配,最终构建起分层响应、动态调整的高效配置机制。

  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实现人民满意的发展,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优质均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基所在。面对城镇化浪潮下学龄人口剧烈变动,传统的“静态配置”思维正受到严峻挑战,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与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则进一步倒逼资源分配模式的深度变革。优化资源分配路径,本质是以资源高效流动激发分配体系弹性,以资源合理、高效分配来支撑教育的公平与正义,实现公共教育服务“质”与“量”的内在统一。在这一过程中,“高效”服务于发展之需,意味着对有限资源进行科学调适与前瞻布局,“合理”则是对公平价值的永恒恪守。唯有实现“高效”与“合理”的深度统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优质均衡才能真正从政策理想转化为人民可感的美好现实,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张玲(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