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5-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化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刻,强调红色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引领功能
  红色文艺作为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在弘扬党的政治理念、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增强社会政治认同、巩固党的政治基础等方面,一直“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红色文艺以其精湛的艺术形式、感人的艺术内容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艺术手法,也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
  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总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体现出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红色文艺率先引导社会舆论,以影视、音乐、新闻评论等各种方式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成就与战略定力,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历史经验证明,越是风高浪急,越需要精神引领。这些年无论是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还是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我们党始终镇定自若、运筹帷幄、协调各方,都是因为有党的伟大精神引领。红色文艺用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真理,凸显了红色文艺聚民心、汇力量的政治功能。
  精神传承功能
  红色文艺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也是红色精神的守护者,在传承红色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红色文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可以说,红色文艺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以红色文艺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时代新人之间的共振关系。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已经远去,今天的人们要理解先辈们惊心动魄的历史、领悟他们的伟大精神,就必须以红色文艺为介质,直观感受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用心体验爱党爱国的情怀、认真体悟他们深刻的思想内涵。
  品格塑造功能
  道德品格的塑造是个人和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优秀品格是红色文艺的重要功能。红色文艺以真挚的情感感染人、以优秀的品德感动人、以深刻的道理感化人,具有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是锤炼干部群众优良道德品格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红色文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到了铸魂育人的作用,很多作品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作品,教育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小说《创业史》歌颂劳动群众的奋斗、歌曲《歌唱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至今激发着人们爱国、爱劳动的情感,塑造着人们艰苦奋斗的品格。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庐山恋》等作品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文艺的复兴繁荣;小说《平凡的世界》、电影《血,总是热的》等作品成为改革精神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初,一首《春天的故事》更是把改革开放的精神唱响了大江南北。红色文艺以自己的方式驱动着改革、塑造着社会。
  精神激励功能
  精神激励是每个人指向目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红色文艺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精神产物,反映着党和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能激发人们内在的正能量和驱动力。红色文艺作品能够促人清醒、激人奋进,关键在于其能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的内在特质,它“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红色文艺善于讲事实、摆道理、述真心、讲真情,始终坚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艺术家重新演绎了不少经典,产生巨大社会反响,人们再次深深感受到红色经典的魅力。例如,2014年上映的红色电影《智取威虎山》来自经典小说《林海雪原》,该小说1958年被改编为京剧,《智取威虎山》是其中家喻户晓的精彩片段。经过艺术家重新演绎,电影上映后甚至出现了老中青三代人纷纷同堂观影的奇观,彰显了红色经典跨年龄的吸引力。又如,电影《抗美援朝》开创抗美援朝题材之先河,在七十多年的岁月中演绎为多部同题材经典电影,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2021年该题材经现代艺术家重新创作为《长津湖》系列电影,又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超高票房力作,成为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红色文艺铸就时代筋骨、把脉时代温度,用艺术讴歌和塑造了时代,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项江涛(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