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冷门绝学系列】推动西夏学跨学科研究

2025-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期,“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给方兴未艾的西夏学又增添了新的热度。谈及西夏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其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不可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西夏研究方面传承学脉,将语言文字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将西夏纳入中华文明史研究,注重资料建设,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培养大量人才,引领学术潮流,为西夏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古典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及其内容的学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多语言、多文字国家,既有大量汉文典籍,也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典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典籍也属于中国古典学的研究范围。西夏王朝除了有汉文典籍外,还有大量西夏文典籍,均应纳入中国古典学的研究范围。
 
  1227年,雄踞丝绸之路东段近二百年的西夏王国被蒙古灭亡,包括党项人在内的国民流散各地,曾经广泛行用的西夏文字也逐渐被人忘却。从19世纪末期开始,沉睡地下数百年的西夏文物陆续重现于世,这期间最重要的事件是沙俄蒙古四川地理考察队1909年对黑水城一座古塔的发掘。这次考古获得绢画、泥塑和书籍总计近万件,现藏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关于那座古塔的封闭年代有一个明确的证据——在塔内所出的一幅绢画中,佛陀的右手掌心上画着一枚铜钱,可以辨认出的字是“天元通[宝]”。“天元”(1379—1388)是元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的年号,使人相信古塔的封闭不早于元末明初。这提示人们,塔内一部分文物的年代比此前预期的要晚,即属于虽然没有西夏政权但保留了西夏文化的“后西夏时期”。
 
  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西夏陵”遗址分布范围约40平方公里,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址。考古研究表明,目前西夏陵陵墓群已发现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这座宏伟壮丽的陵墓群,不仅见证了西夏的辉煌历史,更以其独特的多民族交融特质,向世界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的深刻内涵。
 
  西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一个以党项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方政权。出土西夏文献以西夏文字文献为主,也有大量汉文文献,还有藏文等其他民族文字文献,而且不乏同一文献出现多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多文种文字文献的集中出现,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而附属于文献的序跋题记,更详细记载了不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细节,它们或阐述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认识,或记载多民族知识阶层合作共创中华文化成果,或记载多民族百姓共同参与生产实践。这些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
 
  西夏陵作为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反映了西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情况,是11—13世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产物,展示了中原与边疆多种民族文化以及中西文化尤其是丝路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集人类文明多样性与独特性于一体的珍贵物质遗存,在世界文明史、墓葬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