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重要见证

2025-07-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西夏陵”遗址分布范围约40平方公里,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址。考古研究表明,目前西夏陵陵墓群已发现9座、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这座宏伟壮丽的陵墓群,不仅见证了西夏的辉煌历史,更以其独特的多民族交融特质,向世界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的深刻内涵。
  作为党项人建立,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融聚的政权,西夏文化的基因深植于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尽管地处边陲,但党项人自南北朝时期起便与中原王朝互动频繁。
  在1038年李元昊正式建立“白高大夏国”之前,党项人在四川松州,陕西庆州、银州、夏州,宁夏的灵州与中原文化有长达400多年的深入接触,受到中原农业文明的熏染,接受了唐宋时期中原实施的典章制度和儒家的教化体系。元昊称帝时上表宋廷,自称“祖宗本出帝胄”,追述拓跋氏“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的历史渊源,其立国后设中书、枢密、御史台等机构,“设官之制,多与宋同”。仁宗时期更将尊孔推向极致——1146年直接尊孔子为“文宣帝”,在国中广建学校,以《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教化百姓。骨勒茂才在《番汉合时掌中珠》序言中阐发“学则以智成己,欲袭古迹;教则以仁利物,以救今时”的理念,正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深刻践行。西夏人翻译的还有《贞观政要》,以及以北宋司马光《家范》为基础编译而成的中原慈孝史传故事集《新集慈孝记》,从中原儒学经典中摘录阐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言论集《德行集》等。这些书均可以看作西夏官方对百姓进行启蒙教化的范本,也可看出中原文化对西夏的广泛影响。
  在文化创造领域,西夏展现出兼收并蓄的智慧。1036年,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虽字形方整独特,却始终以汉字结构为根基,其会意、形声的造字逻辑延续汉字“六书”传统。这些西夏文字不仅承载了《孝经传》《论语全解》等儒家典籍的翻译,更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革新实践。随着俄藏黑水城文献的陆续刊布,学界进一步明确了西夏晚期用活字印刷术排印了许多印本。这些活字印本早于存世汉文实物,是活字印本的最早样本,为我们展示了汉字的雕版及其装帧形式和活字印刷术对民族古文字文献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上,国师鲜卑宝源的《贤智集》融合敦煌讲唱传统与中原诗词,宫廷诗歌描绘帝后西行凉州礼佛盛况,而民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记载,更印证了中原文学在西夏的广泛传播。
  西夏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丝绸之路枢纽,西夏在文明交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党项人占据河西走廊后,修葺凉州护国寺、张掖马蹄寺等佛窟,莫高窟第464窟的鲜卑宝源说法图与榆林窟玄奘取经壁画,彰显佛教艺术的交融。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部“宫廷诗集”,其中一首题为“整驾西行烧香歌”,记载了西夏皇帝和皇后在武威、张掖一线礼佛烧香的事情。这首歌详细描绘了西夏在凉州盘禾山、张掖马蹄山一带庄严旧寺,创修新寺的盛况。今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存东、西两窟,皆为塔庙窟,最近考古工作者在东窟的佛像旁发现了西夏文榜题,可以证明西夏时期曾经对金塔寺石窟进行过修缮。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不仅在出土地域和时间上有交叉和延续性,而且在文献的种类和性质上都极为一致,显示西夏文明既与汉唐以来敦煌文明一脉相承,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敦煌文明的内涵。
  在经济方面,西夏将农耕文明引入草原边疆。元昊主持开凿的“昊王渠”绵延三百里,引黄河水灌溉贺兰山东麓万顷良田,变游牧之地为膏腴绿洲。西夏移民的足迹更远播西域——1221年丘处机在撒马尔罕目睹“河西”人与汉、契丹移民共同经营田园;元朝多次调发河西军民屯戍和田、且末,曲也怯祖家族更在中亚掌管农猎事务。这些拓荒者将中原农耕技术带入中亚,在丝绸之路上续写中华文明的生存智慧。西夏陵、西夏出土文物与“河西走廊”、贺兰山一带文物遗存一起,不仅见证了绿洲农业、农耕文明发展的历程,而且见证了西夏文化如何上承敦煌、下启元代,吸收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并借助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把青藏高原、河湟地区与“河西走廊”连成一体,加速促成了西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
  今日,当世界凝视西夏陵的夯土陵塔与汉文、西夏文多文种碑刻,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余晖,更是中华文明“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生动诠释。西夏以“承唐仿宋”的制度构建、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创造、丝路枢纽的文明传递,在11世纪至13世纪的西北大地上,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铺设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包括西夏陵在内的西夏遗产超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坐标,在人类文明星空中恒久闪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