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时代精神 抒发人民心声

2025-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向广大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鼓励他们“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令人振奋,其重要意义不仅面向电影界,更面向中国文化艺术界,既有亲切的问候,也有温暖的鼓励,还有谆谆的嘱托,更有殷切的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中国的电影事业,还亲切关怀创作中国电影的艺术家们。电影在中国的文化事业和产业中无疑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电影工作者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电影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出了诸多精品力作,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作出了应有贡献。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集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涌现出“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鼓舞人心且催人奋进。影像对于人们陶冶精神情操、感受时代发展、传承中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和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电影似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GDP占比并不起眼,但它却与时代同频共振,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力量与时代价值。回顾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其切合时代和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不容小觑。中国电影的样式、类型多样化发展,既有《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电影,给世界打开了认知中国影像艺术和中国人精神境界的一扇窗口;又有《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电影,巧妙地揭示了国家命运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当人们感悟到关于抗美援朝的《长津湖》等相关故事片的悲壮时,也会被志愿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所震撼,无论既往还是现在,我们的必胜信念同样坚定不移;《长安三万里》呈现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让中国人也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是如何具备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创造精神的。这些颇具代表性的中国电影优秀作品,无一不讴歌了时代精神,发挥了重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面向未来,广大电影工作者应当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电影。

  影像能够塑造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回应人民的现实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意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此次,在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电影工作者提出了电影作品应当注重抒发人民心声的要求。近年来,在中国电影艺术之中,越来越明显地体现着中国社会的多样状貌,以及在这片广袤热土上的中国人丰富、丰满、立体的生活世界。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所体现的正是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精神诉求和价值立场;《送你一朵小红花》从病患感知人间温暖的角度,在新年之时向人们传递社会关爱;《悬崖之上》以悬疑剧的形式,描绘了深入敌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岁月中出生入死不畏牺牲的动人情感。这些电影作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真实想法。新时代,广大电影工作者只有做到扎根人民、心系人民,艺术呈现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抒发人民心声,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总之,中国电影创作不仅是时代的镜像,折射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更是将艺术文化精神投射到中华文明之中,为中国人民造就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协调发展的新天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编辑:王禧玉(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