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边疆语言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2025-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深远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涵盖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大安全”综合性体系。语言安全在其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是影响国家安全诸多领域的基本要素之一。边疆地区作为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其语言安全绝非单纯的语言本体规范或语言使用等问题,而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的交汇点。因此,加强边疆语言安全治理与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边疆语言安全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中谋划,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价值与定位,以系统思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推进边疆语言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与风险防范能力提升。
  加强语言规范化研究
  边疆地区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语言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加强其规范化研究,是筑牢边疆语言安全防线的基石与根基。 
  本体规范化研究旨在对语言内在规则标准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考察与阐释,对语言应用和语言信息化技术具有指导作用。如以词汇层面为例,受文化传播和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边疆地区语言接触频繁,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借词现象普遍,由此衍生出的借词选择原则、借词使用规范、借词语境适用性、借词的正本溯源等都是当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深化语言应用规范化研究。应用规范化研究是立足社会现实语境,从语言使用具体表现的各维度进行系统考察,为制定科学的语言规范提供依据。首先,遵循分层分类原则,充分考虑地区、使用场景等差异,防止因标准僵化而影响语言实际应用效果。其次,聚焦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如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语言景观治理、民族地区地名的国际化拼写等。最后,构建长效动态更新机制,密切跟踪语言发展变化,确保语音应用规范体系与时俱进。
  推进语言信息化规范研究。一方面,持续加强语言资源数据库及语料库的标准化建设。当前,语言资源规模相对有限,尤其缺少针对性强、特殊领域的专业资源,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关注网络信息中的语言使用状况,积极开展规范化研究,避免因语言的随意性或创新性引发其他安全问题。
  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
  边疆语言安全治理与防范涉及多语种语言规范、语言翻译规范、人工智能语言信息安全、语言应急服务等复杂议题,仅依靠单一学科知识和方法难以有效应对。因此,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培育具备交叉融合能力的关键领域复合型人才梯队,已成为边疆语言安全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聚焦战略需求,构建语言安全跨学科融合攻坚团队。立足边疆语言安全现实语境,充分利用当地语言资源、地缘战略优势,重点整合语言学、国家安全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力量,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其核心在于超越单一方法、视角的局限,深度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与方法范式,激发团队协同创新效能,实现对边疆语言安全复杂态势的全方位洞察与掌握,为边疆语言安全有效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团队结构,构建语言安全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生态。在关键领域攻关团队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人才梯队的科学配置与代际传承,形成老中青有机衔接、优势互补的团队结构,充分发挥老一辈资深专家的传帮带作用,确保核心知识与经验的延续性。同时,大力培养能有效应对边疆语言安全挑战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解决复杂语言问题的思维能力。此外,提供实践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监测和评估区域国别语言态势
  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我国边疆地区作为对外交流的前沿,面临外部语言文化影响、语言意识形态渗透等复杂挑战。
  其一,密切关注区域国家语言发展动态,建立常态化机制,系统分析周边国家及重点区域的语言政策变化、文化传播策略,动态评估其实际影响。
  其二,深化边疆语言规范的使用与阐释,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理论阐述,清晰阐明我国语言政策的文化根基与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其三,加大监管力度,形成语言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边疆语言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机制,提升对潜在安全风险点的识别和快速反应能力。
  强化技术赋能
  提升语言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可有效提升风险感知的敏感度,增强风险分析的精准度,优化风险处置的效率,这是推动边疆语言安全治理与防范、实现“人防”向“技防+智防”跃迁的关键路径。
  强化语言安全的基础技术支撑。加强边疆语言安全的基础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语言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关键技术;持续构建多维度的数据资源库,扩大样本规模;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语言安全治理、语言服务工具。
  构建语言安全智能预警体系。根据不同语种、领域、风险类型,建立差异化的风险预警模型。如针对多语言词汇敏感的预警模型,融合文本、语音、图像识别的多模态语言安全评估预警模型,防范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的区域国别舆情监测预警模型等;加强持续动态优化与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边疆语言安全环境。
  完善语言安全智能应急处置。建立智能化的边疆语言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管理和自动化执行。确保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处置。同时,定期进行评估与检测,及时优化处置方案,提高整体处置效能。
  促进边疆语言生态可持续发展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认同和国家意识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蕴含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提升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并行,是筑牢边疆语言安全屏障、构建和谐语言生态的关键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因此,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能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深各族群众的彼此理解与认同,筑牢边疆语言安全屏障,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合作项目“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2024&JY007)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新疆文化名家项目(2023WHMJ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新疆大学副校长;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韩卓吾(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