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正重塑信息传播生态,推动传播模式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互动转型。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海洋文化的高效传播与价值传递,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海洋文化传播被赋予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新媒体时代,海洋文化传播展现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特征。过去,海洋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集中在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如今,传播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政府部门、文化机构、企业及个人创作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更加多元、开放的传播生态。
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借助VR技术打造沉浸式线上展厅。还有网络平台与影视公司联动,不断推出海洋主题的影视内容,形成“长视频+微视频”的传播矩阵。在短视频平台上,自媒体创作者则通过“赶海直播”“潜水Vlog”等个性化叙事方式,生动呈现捕鱼过程、极力展现海底摄影作品如何产生,将渔民生活与海洋生态保护议题融入大众视野。
跨平台的整合传播渠道,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得以实现。以《探索·发现》栏目关于“南海一号”的多维传播为例——央视纪录片、抖音短视频、微博话题与线上展览相结合的全媒体传播模式,形成了显著的立体化传播效果,跨平台传播效应愈发凸显。
为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海洋文化的传播内容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态势:既涵盖知识科普与历史传承,又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既融合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又贯通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从国家海洋权益宣传到地方旅游攻略推介,从政策法规解读到渔民日常记录。这种多元化策略不仅精准对接了受众的差异化信息需求,更全方位展现了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受新媒体技术迭代升级影响,海洋文化传播效率显著提升。在传统媒体时期,自采编至发布一条海洋文化资讯,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而新媒体时代,通过新媒体平台即时传播,瞬间传遍全球。随着传播模式的演进,传统的单向传播已向多元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新媒体凭借其交互性与裂变式传播特性,不仅丰富了海洋文化的表达方式,更显著提升了其传播效能。在技术赋能下,沉浸式体验让海底世界触手可及,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了海洋生物的环境投射,人工智能则复原了古代航海场景。如观众可以选择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线上VR展厅,居家欣赏珍贵的南海文物。这种将复杂的海洋科学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与动画的方式,为受众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审美性的数字文化体验。
与此同时,内容创造者与传播者在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灵活转变。当前,海洋文化传播呈现出鲜明的用户生成内容特征:渔民实时直播分享捕鱼作业,潜水爱好者上传海底摄影作品。同时,依托智能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精准匹配用户的兴趣偏好,实现海洋文化内容的高效分发与触达。
不过,当前海洋文化传播也面临显著的深度缺失问题:快节奏短视频虽能迅速捕获受众注意力,却难以承载系统的海洋知识体系。大量海洋文化内容被压缩为几十秒的视觉刺激,必要的背景知识与逻辑关联严重缺失。内容质量的分化现象也同样值得关注,专业海洋机构与普通创作者之间的资源差距十分显著。传播热度高的,有时反而是那些吸引眼球但不够严谨的自媒体内容而非权威科学信息。
与此同时,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新媒体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导致用户参与热度并非因内容质量。部分重要的海洋文化内容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为获取流量收益而刻意制造争议性内容,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何在保持传播活力的同时确保文化内涵与科学精神得到坚守,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在海洋文化传播的实践中,构建立体化传播网络已成为关键。这一网络架构既涵盖传统媒体的权威传播渠道,又整合新兴社交平台的互动传播优势。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由文化主管部门统筹规划,联合科研院所和专业媒体机构共建多形态内容生产体系,还要通过渠道互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种多层次、多主体的网络化传播模式,正是提升海洋文化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
技术融合与内容创新的深度结合是提升传播质量的必要条件。人工智能技术对海洋文化历史场景的重现,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今人与古代航海家的模拟对话,区块链在海洋文化数字藏品确权方面的应用,都将是前沿技术与内容创新融合的发展趋势。这些都将为海洋文化传播形态的革新提供新的可能性,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海洋文化传播时代。
在新媒体时代语境下,海洋文化传播呈现出鲜明的双重性特征: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革新驱动着传播范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海洋文明的历史传承价值在当代获得新的实践维度。基于此,需要推进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创新转型,最终构建一个既具有广泛覆盖力又富有文化厚度的新型传播生态体系。海洋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具有强化民族认同的凝聚功能,同时发挥着人类共情的启迪作用。新媒体时代的海洋文化传播,不仅深度融入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进程,更为创新中国海洋叙事、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话语体系提供了实践范式。
(作者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省海洋发展智库联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