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

2025-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必须完成好的战略性任务。新征程上,持续深入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及民族地区各领域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历史、制度和政策相统一的向度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强大合力,稳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筑牢历史根基

  历经秦汉至隋唐等封建王朝时期各民族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一统”的观念和政治格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持续扩大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生活,凝结成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性的中华文明,持续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伟大祖国和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中华民族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身份标识。

  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秉承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并最终探索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现代建构的成功道路,不仅建设起了以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实现了自在的民族共同体向自觉自为的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固树立“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筑牢制度基石

  制度规定了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与行为规则和规范。这一特性决定了“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新征程上,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这之中,党的领导是最大的优势,决定着其他制度的本质属性和显著优势。党的百余年奋斗史生动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和主体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最大优势。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进一步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将行动和力量汇聚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上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领域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经济社会根基,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将中华民族建设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其他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筑牢政策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征程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统筹的政策组合,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保障。

  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实际行动的力度。工作实践中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政策设计与各省区市的配套政策相衔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国民教育体系、各类培训和日常宣传教育中持久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及中华民族史观,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埋入心灵深处,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针对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层次低、人力资源保障不足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滞后等问题,工作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精准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让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区域经济圈。尤其是民族地区自身需要大胆破除阻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长效机制,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民众,进而在各族人民群众不断满足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持续增强他们的“五个认同”。

  创设民族间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空间。工作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将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民族地区深入实施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及边境地区建设统筹推进,从政策设计上为各族人民群众的全方位互嵌式发展创设社会空间和有利条件,让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系牢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利益共享和心理认同的纽带。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关键防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工作实践中需要坚定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体系、机制和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法治框架内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切实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保障各族人民的平等政治权利、共同经济社会权益和其他合法权益。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罗浩(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