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媒技术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促使数字传媒时代舆情风险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数字传媒衍生舆情新样态
根据传播生命周期理论,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风险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表现为舆情风险形成期、扩散期、高涨期和消退期等。不同阶段,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表现出不同特征,呈现出特定的演化规律。数字传媒背景下,现代媒介技术的加持,使得网络舆情风险呈现新的样态。
一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风险。数字媒体允许用户对传播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使得数字媒体内容更加灵活和可塑。用户可以通过剪辑、合成和特效等技术手段创造新的媒体内容。这种情况下,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交织碰撞,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复杂多变、难以掌控。这不仅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混乱,还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二是信息茧房加剧舆情风险。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即用户被禁锢在舒适区内,无法接触到多样化的观点和信息。这不仅限制了用户的视野和思维,也容易导致意识形态的极化和固化。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意识形态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可能进一步加剧,对社会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与此同时,信息茧房造成虚假信息传播,衍生信任危机。数字传媒时代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虚假信息传播更加容易和迅速,在缺乏有效监管和验证机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实信息甚至谣言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社会恐慌。
三是媒介技术衍生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新的媒介技术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灵活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也可能被用于操纵和控制公众舆论。数字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风险,还体现在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上。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在网络空间相互交织和碰撞,可能导致国家间的误解和冲突加剧。因此,加强数字传媒的意识形态安全管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尤为重要。
舆情风险呈现新特点
一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扩展增加舆情风险影响。数字传媒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话题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引起广泛关注,这一特点使得舆情风险的应对更加紧迫和困难。另一方面,数字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使得信息能够在不同平台、不同群体之间迅速扩散。数字传媒背景下,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新的热点话题往往能够迅速取代旧的热点,占据公众的关注焦点。这种舆情热点更迭的特点,使得舆情风险的应对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
二是多样化表达方式增加信息真实性核查难度。舆情信息的表达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而是涵盖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直观和生动,同时也增加了对舆情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挑战。数字传媒时代,信息的真实性成为舆情风险的一个重要问题。多样化自主化表达方式的选择,使得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和验证工作难度增加,成为舆情新的特点。
三是互动性与复杂性增强舆情风险的不确定性。数字传媒平台上的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呈现出多向互动特点。数字媒体允许用户交互,这种交互可以是实时的,如在线游戏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互动。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和兴趣定制和选择内容,使媒体体验更加动态且个性化。网民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观点和态度,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互动性使得舆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和衍生,增加了舆情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部分媒体为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可能夸大事实或选择性报道,进一步加剧了对真实性与可信度的挑战。
四是数字媒介的广泛使用衍生新的舆情风险点。在数字传媒环境下,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成为引发舆情和法治风险的新增长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言论自由面临着严峻挑战。数字传媒背景下的舆情传播具有多向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到舆情话题中,形成网友之间的辩论和互动,这种互动使得舆情传播更加活跃和复杂。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个人权利保护,也关系到数字传媒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舆情风险治理新路径
一是建立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舆情事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从而及时发现舆情风险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舆情事件进行预测和预警,为相关方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和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态,把握网络舆论斗争的主动权。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实时收集和分析,预测和评估舆情风险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二是完善网络法规,加强法治治理。在舆情风险治理中,法规的完善和执法的加强必不可少,这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明确舆情治理的规范和标准,为各方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可以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公开透明是舆情风险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可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和误解,增进公众对相关方的信任和支持。同时,通过信息引导的方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舆情事件,避免情绪化的反应和过度解读。政府和企业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主动回应公众关切,消除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影响,加强媒体自律和监管,以法治化、规范化管理消除信息茧房的不良影响。
三是加强跨学科合作与融合创新。舆情风险治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通过借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舆情风险治理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决方案。同时,鼓励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也可以推动舆情风险治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数字传媒的认知和鉴别能力;通过普及网络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式,帮助公众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和舆情现象,减少盲目跟风和情绪化表达;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舆情风险应对机制,形成应对舆情风险的合力。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应共同参与舆情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工作,逐步建立起涵盖正能量传播、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作者系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