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行

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2025-07-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贵阳讯 (记者陆航)7月5—6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市举行。围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元协同治理”4个板块,与会学者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贵州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近年来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尤其在融入“绿色丝绸之路”、深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方面,肩负着独特使命。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院长杨达认为,贵州的实践凸显了地方行动在对接国家战略与全球议程中的重要作用。

  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范省伟表示,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节点,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的协同,锚定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碰撞多元智慧的思想火花,推动持续赋能的奋进之势,形成了关于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协同增效的重要共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政党圆桌对话会上,与会学者以贵州在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的成果为案例,展现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促进国际务实交流合作。贵州省委党校教授刘涛介绍了贵州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在法治框架、制度创新、区域协同、技术赋能等维度的系统性突破。通过阐述贵州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减贫事业紧密融合的创新性工程,贵州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魏志龙解答了生态红利如何转化为民生福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贵州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高儒学挖掘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生态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独特的文化视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主题论坛以“生态产品与绿色生产力”为主题,通过分享国际、国内持续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路径,分享全球绿色发展的典型经验,交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做法,为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实现“双碳”目标、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智慧支撑。

  论坛期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发布《全国“两山”转化指数研究报告(2023—2024)》。报告显示,中国“两山”转化成效显著,东部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领先,中西部地区潜力加速释放,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梯度推进”特征。该报告为优化生态资源配置、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效转化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政策建议。

【编辑:隋萌萌(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