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讯 (记者陆航)6月29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和“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建设”研讨会及《人民的马克思》新书发布会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与实践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两大议题,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表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2025年是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年”,学校通过实施“人工智能先导计划”,开展“AI+专业、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平台”本科教学改革七大工程,探索“AI+”教育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出版与传播是推动理论创新、深化思想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张远航介绍,《人民的马克思》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应用,以中国理论话语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既验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又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高宝荣表示,《人民的马克思》架起一座沟通学术理论与大众传播的桥梁,全景描绘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发展历程中“人民立场”的形成轨迹、理论演进及实践指向,呈现出一幅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特质的思想图谱,为当代读者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由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