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成都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陈文霞 赵泓尧)6月28—29日,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心理学”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5年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心理学专家学者、师生代表等共计800余人,聚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民心理健康促进等议题,深入研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探索AI技术发展背景下社会心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滕文浩、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刘力参加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原会长佐斌主持开幕式。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靳宇倡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智慧为镜,展开跨时空对话,揭示AI与“道”的共通性,并主张人机关系应超越工具依赖,迈向共道共生之境。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党健宁围绕人工智能接受度的社会心理动因和使用的社会心理后效两个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引发“悖论”,即当代社会既要最大程度发挥人工智能潜力,又必须防范人工智能潜在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齐玥课题组最新研究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心理学研究中作为模拟被试时的关键方法问题,并揭示了其在人格特质和文化差异模拟方面的特点与局限。她认为,随着LLMs在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它们作为心理学研究工具的潜力日益显现。
广州大学教授叶浩生表示,在具身认知理论下,社会智能机器应具备与人类建立互动关系的能力,从而实现从认知工具向社会存在的转变,4E模型为构建具身AI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哲学为AI的本土化、伦理性与生态性设计提供了独特视角,具身AI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兼具情境生态性与变量控制力。
中山大学副教授罗思阳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他提出文化组学跨尺度交叉科学研究框架,从系统科学视角认识与理解文化,并揭示其心理机制、神经基础和演化模式。
陆军军医大学教授戴琴的研究旨在探讨疏离的奖赏机制,她在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抑郁以奖赏功能受损为特征,而亲子疏离加剧了这一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杨莹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通过两项系列研究揭示地方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功能及其机制。她认为,当前人口流动加剧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栾胜华通过三项实证研究考察了群际偏差与观点极化的关系,发现个体“厚此薄彼”的群际认知偏差可诱发观点极化。他提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际偏差是造成社会意见分裂乃至暴力冲突的重要诱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新认为,心理学从其源头开始,就踏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即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AI智能的出现,可能会加速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何宁的研究通过四个子研究深入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相关群际关系问题。
大会期间,除了12场主旨报告外,会议还设立36场口头分组报告,覆盖“人机信任”“人工智能与亲社会行为”等主题;硕博论坛4场,展贴报告6场,会刊介绍活动1场,圆桌论坛2场,展示成果超百项。特色环节中,学者们围绕“AI与传统文化对接”等议题展开跨学科对话,凸显心理学与人文社科的交叉链接与现实价值。
会议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