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为更加坚定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5月24日,“第三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新时代生态韧性治理论坛”在沪举行。
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发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路径,切实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好转的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的韧性不足问题,是学术界的任务和使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提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得出了增强生态韧性治理、赋能和形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三条关键线索:一是要处理好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五大关系”;二是要以发展绿色生产力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数字生态文明;三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韧性治理理论的提出,意味着生态治理话语范式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黄承梁提出,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发展,是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革新,对于构建以生态环境风险有效可控和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治东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生态韧性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的社会分析方法。
加强生态韧性治理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认为,加强新时代新征程生态韧性治理,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完善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
只有充分认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系统性构建的重大价值,正视其突出问题,努力把握其实践路径,才能构建起科学精准、务实管用、效能显著、目标明确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提升治理效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表示,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显著制度优势。要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政治保证、价值取向和依靠力量、思想路线、主要任务、治理抉择以及工作路径六个方面的研究上持续发力,发掘更多生态韧性治理的实践路径。
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为原生性生态环境与次生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度交织的复合型问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认为,加强新时代生态韧性治理必须着力解决好各项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关系,着力提升环境治理体系的开放性和全局性水平,努力提高环境治理体系的人文性和保障性程度。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叶海涛提出,推动生态治理从碎片化管控向系统性重构的转化,最终通过制度转型与治理创新的双重维度,实现全球生态危机倒逼社会生态转型。
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度整合,实现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的“双赢”。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提出,生态韧性治理包含两大维度:一是适应性,侧重通过主动调整使生态系统适应环境变化;二是社会协同性,强调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
会议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