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也是“一老一小”共享美好生活的重要依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居民在社区养老与托育服务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在社区内统筹配置优质、专业的养老与托育服务资源,积极建设老幼共融型社区,让老人和儿童不离社区即可便捷享受高质量的服务,不仅能显著降低家庭照护成本,有效缓解家庭压力,更能推动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这不仅是充分发挥社区治理效能、全面满足居民养老托育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推动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积极建设老幼共融型社区,旨在通过提升社区的服务能力和整体品质,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和儿童在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医疗健康、社会参与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切实减轻家庭照护负担,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
老幼共融型社区建设主要涉及三个维度:一是空间环境融合,以老幼需求为导向,对社区环境进行适老适幼同步改造,统筹布局活动场所与设施,保障社区出行和公共活动的安全、舒适与便捷;二是服务资源融合,建立高效便捷的社区养老与托育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区服务有效结合,发展智慧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满足居民不同阶段的健康和生活需求;三是人文关怀融合,深入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建立代际交流和互动的常态机制,增强老幼群体的归属感与社区认同感,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高度重视社区在促进老幼和谐共融、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老幼共融型社区建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环境;《“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则进一步明确社区养老与托幼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政策保障。尽管已有积极进展,但当前老幼共融型社区建设的广度、深度与居民的现实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差距。为此,应坚持问题导向,以进一步完善适老适幼社区环境、增强社区服务资源统筹力度、提升社区代际互动品质为重点,推动老幼共融型社区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
打造老幼融合的宜居环境,增强空间环境的友好性。应全面落实社区适老化和适幼化的空间建设标准,将社区的适老适幼改造融入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中,确保公共场所的道路平整畅通、照明设施充足完备,增加安全防护与共享休息区域,保障老人和儿童的安全出行与舒适活动。同时,积极推动家庭内部空间的适老化与适幼化改造,引导家庭配置适合老人和儿童共同使用的安全设施,如防滑地板、扶手、防护栏杆,推广智能化安全监护设备,增强居家环境的安全性、便捷性与适用性。此外,鼓励社区配备更多兼具运动、康复与娱乐功能的共享设施,提升老幼群体的日常生活品质。
健全融合型社区服务体系,提升老幼服务的整体效率。构建统一高效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以毗邻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推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托育服务设施的协同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托育机构的深度融合,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健康服务,建立起覆盖老年人日常护理、康复治疗、儿童健康监测和预防保健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同时,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社区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实现健康监测、紧急救援和照护服务的即时响应。此外,探索社区内养老、托育服务的社会化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提升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推动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
强化代际人文交流,深化社区文化融合。社区的代际互动与人文关怀是老幼共融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活动策划,推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儿童教育和文化建设,形成有效的代际合作机制。鼓励老年人分享自身经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升社会参与感与自我价值感。积极策划和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跨代际文化活动,如代际阅读会、文化传承沙龙、社区历史文化教育课堂等,激发老幼群体的精神共鸣与情感互动。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社区化传播,促进老幼群体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营造和谐友爱、温馨融洽的社区氛围。
确保老幼共融型社区建设有效推进,需要建立跨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完善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体系,强化财政投入、政策支持与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各级政府可建立专项资金,支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及相关公益项目实施。同时,加强社区工作者、护理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丰富服务内容,老幼共融型社区将有效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为全面建设高品质、全龄友好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