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与五卅运动

2025-05-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陈望道(1892—1977)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曾长期主持上海大学的校务与学务,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今年是五卅运动100周年,也是复旦大学第一个党支部成立100周年。作为五卅运动的亲历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陈望道始终走在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前列,并在多个场合发表文章和讲话纪念五卅运动及其策源地上海大学。他一生以投身五卅为荣,为世人树起了一座追望大道、矢志真理的丰碑。
  主持上海大学校务
  建党初期,陈望道曾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首任书记,后离开党组织,选择在党外工作。1922年,他曾对好友沈雁冰说:“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我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同年,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特别是培养青年力量的需要,决定接办原东南高等师专,并将该校更名为上海大学。1923年,陈独秀希望委派陈望道到上海大学主持工作,写给他一张小条子,署名“知名”,内容是“上大请你组织,你要什么同志请开出来,请你负责”。陈望道看到字条的字迹后便知道是陈独秀写的,后来他对学生说:“这是中国共产党要我做的,我就要去。”
  1923年夏,陈望道被聘为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25年2月,陈望道被各系主任推定为学务主任。五卅运动前后,陈望道毅然接任了教务长和代理校务主任。1927年4月,上海大学新校舍建成伊始,陈望道便担任第一次行政委员会临时主席,直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在革命斗争中,陈望道成为上海大学实际工作时间最长的进步人士。
  在陈望道、瞿秋白等的支持下,上海大学校内革命和民主气氛异常浓厚,为当时上海一般学校所少见。革命刊物在上海大学内部十分流行,根据学生高尔柏的回忆,那时学习革命理论的书籍,主要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和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以及由区委指定的其他资料。这些都为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大革命高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人员准备。
  五卅斗士  起草宣言
  黄仁事件作为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历史前奏,见证了革命青年的热血抗争。1924年10月10日,上海各界在天后宫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十三周年集会。上海大学学生积极参与,呼吁打倒帝国主义,推翻一切军阀,会场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冲击,学生黄仁不幸被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流氓殴伤并不日身亡。这场血色惨案激荡起澎湃怒潮。10月27日,上海大学师生群情激愤,举行黄仁烈士追悼大会,公推陈望道为主席,主持大会并在大会秩序的第二部分作报告,缅怀黄仁烈士,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
  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加强了对城市工人运动的领导,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高潮。5月15日,共产党员顾正红为捍卫工人利益,惨遭日商资本家枪杀,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在中共中央和上海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与组织下,5月30日,上海学生和工人举行援助纱厂工人的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学生、工人等13人,伤者难以计数,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同年6月4日,英国巡捕武装搜查并强行占领了上海大学,上大师生在陈望道率领下,与之进行有勇有谋的斗争。6月5日,学校教职员推举陈望道、施存统起草宣言、发表通电,向外国列强交涉。6月6日,上海大学师生集聚在小西门少年宣讲园,陈望道作为主席召集全校师生大会,详细报告了学校被占领的经过,强烈抗议英帝国主义的残暴行为,并决定成立上大临时委员会,处理内外各项事宜。6月8日,《民国日报》发表的《上大全体宣言》,表达了以陈望道等为代表的上大师生们捍卫民族独立、追求进步的坚强决心。在五卅运动中,陈望道利用党外人士的身份,用革命思想和斗争精神引领学生,践行了“活着一天、为党工作一天”的诺言,有力地助推了反帝联合战线的形成,上海大学也由此被誉为“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
  寄语青年  矢志革命
  五卅运动对陈望道的触动很大。1926年5月,作为五卅运动的亲历者与信仰的播火者,陈望道在《黎明》上以“平沙”作为署名,发表文章《“五卅”纪念》,此后又在多个场合呼吁青年团结起来,传承五卅精神,继续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光荣斗争。
  在《“五卅”纪念》一文中,陈望道疾声呼吁国民在“这沸血的屈伏的纪念日”站立起来,为五卅运动中“做我们徒乎反抗屈伏的代表的诸烈士”默哀,表达了对五卅烈士的纪念与哀思。针对帝国主义的霸凌行径,陈望道在文末警醒群众,希望“我们的全民族站立起来,撤销了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和他们平等地讲话做事”,表达出与帝国主义抗争到底的革命斗志。
  1949年6月,在纪念五卅运动大会上,陈望道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人民解放军的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是可以做为青年努力方向,青年人应该以此为榜样”。他还鼓励青年拿出勇气,紧密团结起来,建设新上海。
  陈望道多次在受访中提及五卅运动。在马曼荪、沈恒春、张廷钰对陈望道的访谈中,陈望道就曾回忆五卅运动相关细节;在1956年和1963年宁树藩、丁凎林对陈望道的访谈中,陈望道回忆他在上海大学所做的工作和学生运动的情况,其中1956年6月17日的谈话记录中更是提到“五卅运动时,‘上大’学生曾起到不小作用。‘五卅’时‘上大’被封,从租界搬到中国地区” 等。五卅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也成为陈望道一生革命履痕中极为重要的印记之一。
  五卅运动如同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本一样,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增强了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认同。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重要回信中指出,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新时代弘扬五卅精神,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引导中国青年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