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治理研究

2025-05-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记者陈雅静)5月21日,“数字与人文高端对话: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在京举行。与会学者通过跨学科对话与交流,深度探讨AI时代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表示,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国家主权正在从领土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人类行为日益受到算法等新技术的控制。虚拟空间和信息数据的跨境传输完全突破了国家的领土空间,新兴的信息网络技术严重挑战传统国家主权的作用空间。因此,亟须加强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特别是AI和算法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主权研究。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认为,人文学科往往呈现出保守性,而通用人工智能则是激进的,具有高度的结构化特征,但二者都致力于探究人性与社会的本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社会智能体的效用函数,模拟这些智能体与社会各类组织之间的交互过程,深入理解不同组织及其行为对个体和区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个体行为变化对组织的反作用,构建出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社会治理模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珣提出,在国家和全球治理的实践中,人工智能扮演着治理工具、治理对象以及治理主体(代理人)三重角色。人工智能作为工具部署于高度复杂的全球风险治理领域的同时,也产生了亟待治理的新兴技术风险。更重要的是,具有生成性和自主性的人工智能正在通过与人类建立“委托—代理”关系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治理主体,错位风险就成为了数字时代重要的“代理人问题”。人工智能对齐须站在人类整体和未来的高度进行“秩序对齐”,即为人工智能构建一套在差异中维持合作、在冲突中促进理解、在不确定性中保持韧性、维持文明多样性的规范框架。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看来,智能治理的发展与人性、文化、国情密切相关,是技术和制度的契合。智能治理的风险与机遇并存,需提前规划,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烁介绍了社会模拟器的设计与进展,该模拟器通过个体与组织智能体的交互,学习社会互动模式,揭示社会运行规律,目前已应用于经济政策制定、智能交通调度、城市资源配置优化等领域。
  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等单位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园园(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