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考察云南,并强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以服务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根本遵循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又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近年来,云南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聚焦特色,在民族特色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县域特色产业方面,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文化交流、区域发展与融入全局多维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作出了示范。
合理规划
以民族特色文化为支撑的文旅产业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从“古与今”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上看,保护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是与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相一致的,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多元文化交融的瑰宝之地,形成了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文旅资源体系。2025年春节期间,云南省219个传统村落举办了367场活动,累计吸引游客约263万人次。未来,云南省将重点建设大理、景洪、腾冲等28个文旅产业县(市),以“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旅产业生态。云南文旅产业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走出了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战略性支柱产业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培育壮大民族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可激活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强化边疆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2024年以来,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以全面推进认证监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聚焦质量认证与地方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同时,云南省已构筑起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水电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二位,绿色能源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除此之外,云南省还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云南省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培育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有效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县域产业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服务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立足发展优势,分类引导县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以县域产业带动县域经济整体提升,是主动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必然要求。据此,202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云南省把县域经济作为发展壮大“三大经济”的重要载体,锚定农业强县、工业强县、文旅名县和口岸强县4个类别,引导县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省112个县(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超过500亿元、200亿元的县(市)分别有4个和31个,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3个和11个。云南省以县域产业发展有效带动提升了区域整体经济,坚持国家发展大局对云南发展的战略定位。
多维推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除了规划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还需进一步在硬件设施、软件机制等方面不断发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图景。
党的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顶层设计上,党和国家立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以大局观、系统观为国家发展谋篇布局。各地区各民族应主动对接区域性重点战略,主动服务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地方治理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地方高质量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才能有效提高治理能力,推动各项工作深入落实,以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载体建设,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迈向新台阶。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云南省区位条件独特,是内联外通的重要门户。建设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打破地域、信息和技术壁垒,有助于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人员的流动聚集,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必要的空间载体。“把‘接口’做好,才能实现互联互通。”近年来,云南省持续完善内联外通的“水陆空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枢纽口岸、智慧口岸,着力打造河口、磨憨、瑞丽3个重点国际口岸城市。同时,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正改变农业生产面貌,高效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系统显著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培育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绿色增长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近年来,云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如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生态廊道呈现崭新面貌,“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生态美”有效支撑“产业兴”,“护资源”有效实现“聚资本”。云南省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承担起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使命。
逐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催生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进而高效赋能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性调整提供不竭动力。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云南省正以科技赋能、智能化生产逐步升级传统产业,放大特色产业的市场优势,如在鲜切花市场,全过程的科技应用保证了A级以上鲜花优质率超过70%,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未来,云南省将深化科技入滇,办好腾冲科学家论坛,带动更多高水平科研平台、科技企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专家团队服务云南发展。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