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文化转向视野下深化抗战史研究

2025-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开泰

  5月10日,《文史哲》杂志“抗日战争与中国学术文化之转向”人文高端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论坛聚焦抗战时期学术文化转向的具体表现、内在逻辑、后世影响和当代价值,为系统总结和传承中国近代学术的宝贵遗产,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走向深入提供新的探索思路。

  抗战时期是近代学术文化转向的关键阶段

  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也深刻改变了近代学术文化的发展轨迹。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表示,系统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转向,以学术研究铭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有助于为民族复兴提供历史镜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常务副主编仲伟民表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阶段,从学理层面对抗战时期的学术文化转向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抗战期间的学术中国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以侯外庐和张岱年的学术思想为例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历程中产生的深刻影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提出,在救亡图存的社会背景下,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普遍形成了强烈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觉意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福运分析了抗战时期学术中国化的实践,认为它对于锻造人文学术研究的中国范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岳霖在抗战时期完成的《论道》被一些学者视为分析哲学中国化的先驱之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新文重新审视了金岳霖哲学体系中的“式”概念,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当代抗日战争史研究视野更加广阔

  近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推陈出新。与会学者围绕抗战记忆史、抗战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抗战史与全球史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交流,为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贡献学理智慧。

  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不断为抗日战争史提供新的学术视角。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沈洁以上海生活书店的战时经营为例提出,艰苦的战争环境激发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坚韧精神,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士华提出,抗战记忆史研究应注重结合具体时空背景展开分析,重点关注历史记忆与时空维度的关联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升远从思想史和精神史角度探讨了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观,认为中国学术界有责任就日本否认历史、美化历史,拒绝承认战争责任的行为作出积极回应,以捍卫历史真相。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国家救亡图存之道,前赴后继。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海斌聚焦抗战时期历史学家邵循正的政论实践,为理解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家国责任与思想张力提供了典型样本。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先飞揭示了先驱者在面对国家危亡时,如何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承担起拯救民族文化的重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世界史的总体性视野加以审视。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周维东看来,抗战时期延安文艺的创作者有意面向世界读者,体现出对世界文学进行自觉建构的尝试。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则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众多有识之士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中西文化交流之中,在现代知识谱系的构建进程中发出本土声音。

  论坛由《文史哲》编辑部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