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数智时代外语学科转型发展路径

2025-05-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夏云 张金霞

  4月26—27日,第五届数字人文研究论坛在曲阜举行。论坛以“数字人文与外语学科融合发展”为主题,与会学者通过多元视角的思想碰撞,勾勒外语学科在数智时代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秦洪武表示,数字人文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从文本分析到数字化/超文本,到文本数据分析技术和可视化,再到当下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新时代。在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当下,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与学科发展意义非凡。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提出,数字与人文的结合使“数字有了温度,人文有了量度”。他特别强调,尽管大语言模型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持,但人文研究仍需警惕“数据洪流中的本质洞察缺失”,唯有通过阐释数据背后的深刻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学术创新。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提出,数字翻译研究依托语料库、大语言模型和数据挖掘技术,呈现出跨学科、数字化和实证性三大特征。他呼吁学界利用数字人文方法构建系统性研究框架,推动翻译学从经验性学科向数据驱动型学科转型。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翻译教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戴光荣强调,翻译教育需在保持专业性的基础上,平衡伦理、文化与产业变革的关系,推动翻译学科的转型与全球发展。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卢植认为,教育神经科学通过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为教育提供精准和高效的指导,其交叉学科范式用于剖析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潜力。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刘泽权以考古学文本英译为例,构建了量化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译文质量评价框架,提出智能工具在处理人文学术类复杂文本的汉译英任务中,仍需针对具体翻译重点、难点进行大量训练与专项深度学习,优化记忆机制,并有效融合译者的知识经验,提升整体翻译质量与可靠性。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凤认为,数字人文方法能够为经典著作的海外传播提供实证依据,帮助优化译介策略并精准评估传播效果。基于数字人文理念,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政系统梳理了汉文佛典英译的百年历程。他呼吁学界重视翻译路径差异、厘清版本体系,并推动多模态数字化出版,以提升汉文佛典的全球影响力。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成为论坛的核心关切。王克非认为,数字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学术使命。他呼吁学界在技术赋能下坚守人文内核,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进一步提出,尽管机器翻译在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其在语义逻辑、文化语境和“信达雅”标准上的局限性依然显著。他强调,高水平外语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领域内的独特洞察力,这是AI无法替代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陈科芳表示,应在国家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教育体系,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培养兼具技术适应性、文化敏感性与伦理意识的新时代翻译人才,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际话语权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