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演进的内在理路

2025-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生态美育即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美育形态,对于完善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生态美育是生态文明时代美育的必然形态。“生态美育”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出现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但它并非一个内涵清晰的概念。生态美育是伴随着生态美学的理论发展和深化而出现的教育模式,随着生态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作为其相关理论的生态美育也呈现出不断演进的态势。整体来看,生态美育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生态美教育、生态美学教育、生态审美教育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隐含着两次转型:从关于生态美的教育到关于生态美学的教育,从生态美学教育到生态审美教育。

  以生态美为中心的教育

  在生态美育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关于生态美的教育,主张借助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来实现提升人格素养的育人目的。1995年,陈易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代生态哲理,率先提出“生态美育”概念。他认为,生态具有美育作用,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可以使人获得审美快感。1998年,卢君臻在《教育生态环境简论》一文中同样论及生态美育。他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建设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要加强生态美育,培养人们热爱生态美、创造生态美的意识。卢氏较早明确提出了以“生态美”为中心的生态美育概念,并且阐明了生态美育的内容和目的,初步勾勒了生态美育的理论形态。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以及美学学科的发展,生态美育逐步进入理论自觉状态。2004年,丁永祥与李新生合著的《生态美育》一书初步建构了生态美育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以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发展模式致使人片面地成为“经济人”,从而导致生态问题的产生。人类要实现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就必须进行生态美育,培养具有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的“生态人”。生态美育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生态美,培养受教育者对生态的热爱。这一时期对于生态美育的相关论述明确了生态美育的性质、特点和任务,阐述了生态美育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艺术生态和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初步建构了以“生态美”为主的教育模式,标志着中国生态美育理论的初步形成。

  以生态美学为中心的教育

  以热爱、保护、创造生态美为核心的生态美育理论蕴含着一种传统认识论式的审美立场,即认为存在一种类似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生态美,它是自然生态所特有的一种实体的美。这种观念固守着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审美模式,倾向于将传统审美教育中关于艺术的教育置换为关于生态美的教育,并未从根本上转换审美教育的模式。随着生态美学理论的深化,这种美育观念逐渐被修正。

  21世纪初,曾繁仁将生态美育作为一个基本范畴纳入其生态美学理论体系。他提出了基于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尝试通过生态美学教育使人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他认为,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生态现象学的研究方法、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系统的观念、人的生态审美本性论以及诗意栖居说、四方游戏说、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参与美学,以及生态文艺学等,都是生态美学教育的内容。简言之,生态美育就是生态美学教育。在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罗祖文的《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一书对基于生态美学理论的美育体系进行了系统建构。他认为,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美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将“自然”引入审美之维,是一种身体感官全部介入的“参与美学”教育。在哲学基础、理论内涵、审美范畴等方面,罗祖文的阐述都表现出与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的亲缘性,不仅拓展了生态美学式的美育思想体系,而且也开启了生态美育的生态美学式的建构路径。

  以生态审美为中心的教育

  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生态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反思和超越,它不仅将审美对象由艺术扩展至自然,而且改变了观照审美对象的方式。其区别于传统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反思传统的非生态的审美方式,主张生态审美活动和生态审美体验,简称“生态审美”。坚持这种立场的代表性学者是程相占,他将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核和研究对象锁定为“生态审美”,认为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奠基于生态美学的生态美育随着生态美学的理论聚焦,也必然转向一种以生态审美为中心的教育。程相占主编的《生态美学教程》明确地将生态审美教育作为生态美学理论整体的一部分,从而有效地区别于此前的生态美学教育。与此相关的是,杜卫在探讨美育的内涵时曾说,美育与其他诸多人文教育类型有区别,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基于审美经验”,也就是通过美感体验实施教育。按照这种看法,生态美育作为一种美育形态,首先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在切身的审美体验中进行情操陶冶的教育。它当然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教育,但这种知识是作为审美前提而服务于具体的审美活动的。因此,将“生态审美”设定为生态美育,既能凸显生态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学科本质,又能规避生态美学式教育重回一般知识教育的老路,进而增强审美教育在学理层面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最终彰显生态美育的情感性和生态性。

  从总体上看,生态美育的发展、演进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散而聚、由点到线的过程。从生态美的教育到生态美学的教育,再到生态审美的教育,生态美育逐渐明确了逻辑建构的理论起点和内在理路,有望形成基于生态美学并以生态审美为中心的理论体系。简言之,生态美育是一种以生态审美为中心的“成人”教育,它试图借助具体的生态审美体验来培养生态人格,其宗旨是通过传授和普及生态的审美方式,引导人们树立生态的审美观念,学会生态地欣赏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态人文素质和生态审美能力,从而关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实践证明,生态美育只有紧紧围绕“生态审美”这个中心,将审美的经验之维和存在的生态之维有机整合起来,才能紧扣和契合生态美学的学科本质和理论旨趣,同时呈现出不同于普通审美教育、生态教育以及环境审美教育的学科个性,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培艳 唐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