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中日韩友好交流注入活力

2025-04-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刘开泰)4月11日,“‘山海相望:中日韩民间认知与友好交流之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崔凤祥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刚刚结束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扩大交流交往,便利人员往来”。本次研讨会围绕“民间认知”和“友好交流”两个主题展开,可谓正逢其时。中日韩民间交流始终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基石,三国应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原则,深化文旅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期待三国学者集思广益,共同谱写中日韩民间认知与友好交流新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在主旨报告中围绕中日韩民间认知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影响因素、未来挑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稳定中日韩三国关系,寻求合作导向的“求同存异”。2025—2026年是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民间交流与官方沟通机制互补共进,为深化三国务实合作注入持久动力,应抓住机遇构建稳定合作机制。
  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辑局政策报道总部长桃井裕理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中日韩的友好关系对于整个东亚、亚洲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中日韩民间交流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创新交流方式突破当前困局,在经贸商业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
  韩国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院教授李正男在主旨报告中主张,双方应在经济、气候、卫生等领域构建务实合作框架,维系共同利益。 
  作为最具活力、开放性与创造力的群体,青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成为改善三国民间认知、夯实友好关系根基的关键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晓磊指出,日本“Z世代”对华关注度显著提升,建议利用社交平台促其了解中国文化,加强两国青年在数字科技与历史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山东财经大学中日韩研究院副院长冯晶认为,日本“Z世代”对华亲近感显著高于其他人群,需加强两国在绿色科技、动漫、文旅等方面的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院研究员朴光海表示,未来可以推出更多以青年为核心的民间交流活动,持续扩大三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韩国首尔市立大学教授尹钟锡建议,应精准把握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特性,着力提升中韩青年的跨文化素养,探索更深入、可开展严肃对话的交流形式。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付东指出,应辩证看待日韩民调结果,三国民众都认识到彼此合作的重要性,建议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繁荣作为最大公约数,聚焦老龄化与气候变化等公共议题。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素雯倡议中日康养产业标准互认,共同应对老龄化挑战。
  会议最后,王付东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会议深入分析了中日韩民间相互认知的具体情况和深层背景,强调了推进三国民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并提出了有利于增进中日韩民间交流的务实举措。
  来自中、日、韩三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日韩民间认知与友好交流展开深入研讨。本次会议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环黄海研究院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