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这为吉林以及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指明了发展方向,是今后一个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四个农业”统筹发展是东北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绿色发展为底线、质量提升为核心、品牌建设为牵引,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向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大农业转型。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应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全面合理规划“四个农业”统筹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关键所在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目标是农业现代化,特征是“大”,着眼点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构建。东北地区土地要素禀赋充裕,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础好,是我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化大农业突出体现为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在适宜集中连片耕作的区域,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及生产服务社会化,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间的紧密关联,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从“质”的维度看,现代化大农业体现为四个方面的效益增进。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深化应用。围绕“科技农业”,通过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农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显著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夯实农业产业的韧性。二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建立。围绕“绿色农业”,推动绿色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方式变革,建立“三生”合一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农业产业体系的升级与完善。围绕“质量农业”,通过整合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功能,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业质效的提升。四是农业价值实现机制的升级。围绕“品牌农业”,通过“三标一品”、订单农业、品牌化运营等手段,强化市场多元需求的牵引,提升品牌在农产品市场价值传递中的作用,提高农业附加值。可见,“四个农业”发展从质量维度构成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关键所在。
“四个农业”统筹发展的逻辑内涵
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围绕农业产业链,形成“技术驱动、生态约束、品质保障、价值实现”的递进逻辑,构成“四位一体”的战略体系,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产加销”全过程,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了明晰的逻辑进路。
首先,科技农业提供基础支撑和驱动力量。当前,在耕地基本稳定、劳动力向外转移、农业资本积累能力有限的条件下,科技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农业在“四个农业”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为发展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提供技术底座,是高质量绿色品牌化发展的生产力基础。
其次,绿色农业划定资源与生态边界。高质量的农业发展必然是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这既是农产品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也是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农业为科技农业提供了发展方向,与质量农业之间形成互为表里的关系,也需要通过品牌农业实现价值重塑。
再次,质量农业定义核心价值追求。质量提升是新发展阶段农业领域的首要任务,既包含农产品供给质量改善,也包括产业发展质量提升。质量农业以科技农业为基础再造生产范式,以绿色农业为关键质量提升形式,通过产业链价值再分配,实现质量驱动利益联结,最终以品牌农业形成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最后,品牌农业完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实现是形成“四个农业”体系闭环的关键环节,兼具提升农业价值属性与促进农业产业循环的双重功能。绿色农业和质量农业赋予农产品的价值增值,通过品牌化完成从成本定价到意愿支付转变,并从消费端降低信息摩擦成本,拓展农产品消费的边界与样态,赋予农业更高的价值属性,最终反哺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
加快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步伐
当前,东北地区已具备“四个农业”统筹发展的良好基础,可按照“技术创新—环境约束—标准控制—品牌运营”的发展思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行稳致远。
一是强化科技赋能,夯实农业创新基础。加强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种养殖方式等的技术研发,推进育种和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的应用。深化数智科技赋能,加速构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体系,挖掘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溯源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提升农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建立先进农机具使用的支持体系,拓展无人机和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促进农业可持续技术创新及标准制定,特别是在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加速技术突破和普及应用。
二是坚持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速推进农业要素投入的绿色化转型,完善政策体系与市场化激励机制,推动绿色肥料、绿色农药、绿色机械和绿色能源等替代使用。加速农业生产过程绿色转型,健全绿肥施用、生物防治、轮作倒茬等生产方式的激励约束机制,减少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完善以“三标一品”为代表的绿色农产品标准认证体系,顺应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新趋势,促进消费环节的绿色化。推广农业减碳固碳技术,增强农田碳汇能力,增加高碳汇作物的种植面积,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动秸秆的综合利用、粪污的无害化处理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探索农业与二、三产业间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完善耕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制度体系,提升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三是深化质量革命,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一方面,以提升农产品品质作为质量农业发展的重心。从技术应用、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善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支撑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溯源体系等质量控制体系,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以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农产品生产体系,实施多样化种养,拓展农业新产品与新业态。另一方面,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质量农业发展的关键保障。通过整合农业产业链,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强化市场倒逼机制,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标准。通过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扩展农业高质量的多元化路径。此外,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种养结构、业态结构等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的结构质量。
四是聚焦品牌引领,拓展市场增值空间。一方面,紧跟农产品消费的升级趋势和需求变化,完善农产品消费市场品牌认知的信号功能,强化品质升级、品牌赋能,提升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推动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以品牌化发展为核心,提升农产品市场定价能力,促进品牌溢价向农业生产环节的传递。通过讲述品牌故事、传递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提升农产品的消费价值属性,增强农业品牌的溢价效应。
(作者系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