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生态观促进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5-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联合国机构发布的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非洲依然是全球饥饿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其营养不良率达20.4%,影响着近3亿人口。美国玛卡莱斯特学院地理学教授及食品、农业与社会项目主任威廉·G. 莫斯利(William G. Moseley)近日在“对话”网发文表示,尽管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非洲粮食安全挑战,但更重要的是,非洲需要对粮食生产与营养状况改善相关指导理念和计划进行变革。
  在《非洲农业去殖民化: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学和彻底转型的必要性》(Decolonizing African  Agriculture: Food Security, Agroecology and the Need for Radical Transformation)一书中,莫斯利提出,政策制定者和资助机构应当重新审视对商业化农业生产模式的依赖,这种模式常被认为是应对非洲粮食安全挑战的核心。他主张摒弃将农业发展简单等同于商业化种植并支持其他相关产业的观点,建议转向农业生态观路径。该路径强调依托本土农民的知识和自然生态过程,减少对化肥等外部投入品的依赖,促进环境友好、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 
  现代作物科学亦称农学,起初曾服务于维护殖民地利益,培育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物。这一路径受到了诸多批评,不过,其通过增加粮食产量来直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理念,至今仍在对现代农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莫斯利强调,粮食安全实际上包含六个维度:可得性、可及性、稳定性、可利用性、可持续性以及主体性。增加粮食产量或许能够应对可得性挑战,但对其他五个维度的挑战爱莫能助。以西非国家马里为例,该国曾专注于棉花出口,希望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棉农也可购入化肥和新型农业设备来增加粮食产量。有研究发现,这种发展模式引发了土壤破坏、农民负债增加和儿童营养不良率偏高等问题。 
  莫斯利表示,非洲保障粮食安全和降低营养不良率的另外一项挑战是,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农业发展视为工业化的跳板,而非目标本身。商业性农业倾向于专注种植单一作物,依赖昂贵的投入品,与相隔遥远的市场建立连接,忽视了小型农场在供应本地市场以及为贫困群体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方面的关键作用。以非洲绿色革命联盟资助的布基纳法索商业化水稻种植项目为例,该项目鼓励女性农民放弃传统种植方式,转而购买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改良种子,并向城市市场销售。莫斯利的研究显示,这些变化没有带来显著的营养状况改善。另一个例子是,博茨瓦纳在20世纪80年代钻石出口激增后曾放弃食品自给自足的政策,导致较贫穷的农村居民面临更加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生态观有潜力成为非洲保障粮食安全和降低营养不良率的一种新路径。这种路径成本较低、可持续且具有去殖民性,既涵盖了学术界的正式研究成果,也整合了来自本土农民的民间知识。农业生态学者通过研究作物与其他作物、昆虫、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如何在控制外部投入品开支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在非洲农业系统中,间作、农林复合等多样化体系的农业生态实践,往往能更有效地控制虫害问题,并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表现更佳。 
  莫斯利认为,尽管非洲国家在采纳新路径上进展相对缓慢,但变革的迹象已开始显现。例如,塞内加尔前农业和农村装备部部长帕帕·阿卜杜拉耶·塞克(Papa Abdoulaye Seck)将农业生态观路径视为国家农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此外,欧盟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合作开展“以农业研究推动智能创新发展”项目,并为一些实验性的农业生态项目提供资助。
  (刘雨微/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禹同(报纸) 齐泽垚(网络)】